四、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文探讨了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产业融合度的测算及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度量,本文接下来通过构建模型来实证研究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情况。
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基于前述理论探索,为实证检验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是否能够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本文构建基础计量模型(1)。同时,为了检验各区域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是否存在倒“U”型影响,将产业融合度的平方项加入,得到模型(2)。
式(1)、式(2)中,被解释变量IE表示制造业创新效率,解释变量con为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度,二者由前述方法测算所得。控制变量edu、dig、mar分别为教育投入、消化吸收和市场化水平。教育投入edu为教育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消化吸收dig用消化吸收投入占引进技术投入的比重衡量。市场化水平mar用制造业内非国有经济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反映。α0是截距项,εit为随机扰动项。
2、实证结果
本文首先从全国层面分析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而分别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域差异对比。实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产业融合的估计系数来看,模型(1)的回归结果反映了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均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能够通过改进制造技术、更新延伸价值链、搜寻新知识以及降低创新风险等路径提升创新效率。模型(2)是将产业融合平方项引入回归模型,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产业融合与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倒“U”型关系并不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和信息业的“双轮”协同升级融合优势显著,创新动力较强劲。并且近年来东中部地区不断推进制造业创新建设,完善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政策,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对接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政策,使得融合创新效应长期稳定被激发。而西部地区存在倒“U”型创新效应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由融合带来的创新要素扩张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进而导致由创新要素扩张加速引起的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第二,制造业与信息业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复杂的重大工程,发展产业融合需要在购置设备、引进人才及扩建组织体系等方面长期持续投入,一定程度上将挤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这对原本创新支撑能力就不强、创新基础较差的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而言,将极大地影响创新知识产出与成果转化效率。就前文测度的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结果来看,中国大部分西部地区的产业融合仍处于创新效应的拐点之前。因此,对现阶段的西部地区制造业而言,加快产业融合仍具有显著的创新效率提升效应。当产业融合发展至拐点以后,西部地区应当立足于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注重信息化投入与创新投入的协调,切忌削足适履,盲目发展自身资源和能力无法支撑的融合战略。
从教育投入的估计系数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教育投入对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对教育投入强度越高,人力资源越丰富,可被利用的创新型人才越多,创新产出效率越高。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以企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中国各省份要积极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为产业融合建设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教育投资的创新活力。
从消化吸收来看,只有西部地区消化吸收支出与创新效率的关系通过了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估计系数符号为负,原因可能在于西部地区长期依赖外部技术引进,停留在盲目模仿应用阶段,未能通过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向创新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主创新。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技术吸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地区的消化吸收与技术创新效率并不相关,可能的原因是消化吸收经费的配置不合理,或者使用效率低下,并未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市场化水平的估计结果来看,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市场化水平越高,越能调动研发与转化的积极性,解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束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1、结论
本文从区域异质性视角出发,探析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的基本影响机制及异质性影响机制,通过测度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2006—2015年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和制造业创新效率,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近10年来,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以及制造业创新效率均呈上升趋势,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级差异格局;第二,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产业融合水平的提高确实能促进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第三,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持续正向影响效应,西部地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呈倒“U”型规律。从产业融合测度结果来看,中国大部分西部省份产业融合水平仍处于创新效应的拐点之前。
2、政策启示
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可知,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而产业融合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异质性明显,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特征。因此,如何促进制造业与信息业的有效融合,不同区域如何把握并充分发挥融合带来的正向效应,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应该有适当的行为策略。
第一,有效提升信息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既是当务之策,也是长久之计。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部区域层面,目前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整体都不高,且除个别西部省份外,现阶段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因此,一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尤其着重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重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组织体系融合的协调发展,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产业链的全面覆盖渗透与集成应用。二要引导企业自主投资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对于区域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要在确立制造业企业作为投资开发主体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优先把有限资源投入到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更为明显的信息化领域。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推动制造资源的局部优化向全局优化演进,助推制造业与信息业顺畅对接和紧密融合。三要培育融合型人才。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流程的交汇,要促进制造业与信息业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培养和引进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知制造业务流程的跨行业复合型人才。
第二,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还应充分考虑各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因地适宜、有的放矢,探索出适合东中西部各区域产业融合的路径和模式,实现制造业创新转型。整体而言,中国现阶段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系统、提供信息化服务,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组织创新,创造更多产品附加值,实现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目标。东部与中部地区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产业融合从信息技术应用渗透、综合集成向融合创新的高级阶段迈进。企业要着力整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保障数据信息能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无障碍联动,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创新决策系统,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创新。而西部地区要抓住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夯实制造业产业基础,增强融合需求拉力。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促进制造业与信息业的“双轮”协同升级,在可持续发展中增强融合动力。同时,西部地区应当依托具有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部分领域,强调精准性融合策略,选择生产链中最具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节点,合理组配有限资源、减少融合成本,通过信息技术升级,使融合阶段的各个融合节点能依次充分发挥效益,为企业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