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中咨公司)王安在第十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把握产业发展和演替的规律,找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才能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最终促进全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
一、产业布局还有很大优化空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有力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出现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质量比发达国家低,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的“经济堰塞湖”现象。王安认为,堰塞湖产生的原因是“产业布局上还没有充分尊重规律,还没有完全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匹配”。
“一个产业的发展,是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需要全面考虑这些支撑条件和影响要素,同时要意识到这些生产要素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人员流动、技术进步以及周边地缘政治等因素变化而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产业的布局和结构也要与时俱进地逐步调整。”王安说,比如东部很多省份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需要进一步向高端化、技术密集型发展,而西部很多省份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产业密度低,可以逐步有序地接纳东部转移过来的耗能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
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王安认为要放眼全球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低端产业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高端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是符合产业演替规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要素的最佳匹配。
王安表示,目前我国在对外产业布局方面还缺乏一体化的战略谋划和安排,下一步应该更加注重“一带一路”项目布局的一体化安排,重点加强“走出去”项目在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和市场培育三个方面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产业的协同效益。鼓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以东南亚、非洲为主的国际产能合作区,并着重增加欧洲、非洲、东南亚的市场增量。通过我国生产力要素的全球布局,重塑世界经济新格局。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路径
王安在演讲中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打造规模化、多元化、高端化、精干化、智慧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规模化是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很多产业长期存在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产品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只有合理地优化重组,扩大规模,才能集中有限的优势资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多元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思路。单一产业和单一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应该由“单体式”工业项目布局向多联产的循环经济转变,尽可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构建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高端化是产业迭代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向。高端化既包括生产的高端化,也包含产品的高端化。一方面需要提高创新能力,为开发更高性能、更优功能的产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和产品的标准等级,并相应地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产业体系的良性运转。
精干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随着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和智能控制技术不断发展,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等精干化模式的应用使得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化将带来产业发展模式上的更大突破。未来随着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智慧工厂、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理念,将对整个产业体系甚至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变革。(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