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以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为指导,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
“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繁富讲究,其实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约的新技术。
“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新农民”,有了新的设施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像浙江一些富裕农村大修豪华坟墓等现象就不符合“新风尚”的要求。
农业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属于指导性计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特点。其遵循的原则有:正确贯彻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和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正确评价当地农业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量力而行,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以提高效益为前提,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从服务“三农”的角度,我们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 新农村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 新农村发展SWOT分析
● 新农村发展战略:包括发展思路与目标、规划定位、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产业框架
● 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项目内涵、规模与位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生产关键技术、经营模式与管理机制、效益估算等
●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道路系统、水网系统等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绿化建设等
● 总体投资效益分析
● 分阶段实施方案
● 保障实施建议
● 相关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