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泽规划

LINZE PLANNING

咨询热线:

13880816811   13980851861

研究中心
about us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研究中心
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发布时间:2023-02-21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能否科学合理顺利振兴,决定了乡村全面振兴能否实现。把乡村产业发展好,重点在四方面推动落实:

一是坚定不移地夯实农业基础。牢固树立农业基础意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全力实现好总书记要求的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的手上,中国人的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中国人的粮食要用中国自己繁殖的先进品种,进一步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实更牢。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推进质量兴农。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我们把今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正在加快编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完善乡村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创新符合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组织形式,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是抓好产业融合。要在推动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不仅要把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同时要制定诸多的政策,引导资源聚集到乡村发展、聚集到县域经济发展这个方向上来。所以,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努力通过各种政策、各种措施,引导方方面面的力量,在继续推进城市繁荣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要素导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这个平台上来,为乡村创造更多的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各方面人才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抓好特色产业,尤其是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区的发展。这一条我们将配合国家发改委,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以促进发展

产业扶贫是最重要的减贫措施之一。农业产业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内容,需要从加工服务、风险防范等多方面着手,尤其需强化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发展特色产业被视为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具有涉及范围广、覆盖面积大的特征。特色产业的核心在于“特色”,所谓“特色”,即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因此,应立足于地理标志产品和地方性特征,打造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提升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价值。此外,产业扶贫面向的是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产业的选择也应有所倾向,应选择当地劳动力能够适应、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等。

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具备技术、市场、交通、服务、劳动力等多方面条件。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需要有加工、储藏、物流等多产业配套服务。单一贫困户很难做到有效整合资源、及时应对风险以及实现诸多配套服务,这将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和稳定发展。服务一定范围农户的“小区域”产业服务,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建议以一定范围的贫困区域为单元,将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贮藏、流通等设备设施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强仓库、冷库、电商平台、物流运输、大型农业市场等相关产后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等相关公共品的建设和供给,确保脱贫产业在大市场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长期持续。

我国的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围绕农业而实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且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建议依托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业产业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抵御机制建设,预防贫困边缘群体因农业生产风险而致贫,并防止脱贫群体因此返贫。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扩大保险对象和丰富农产品险种。有些地方政府已给农户购买了种养殖相关的保险,但被保对象仅限于种植养殖农户,相关的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业经营主体并不在受保范围之内,因此建议将保险范围拓展至相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另一方面,要提高保险标准。从多角度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性损失,防止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应对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方面,针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政府要在适当时机进行相应的干预,确保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都能从产业扶贫中有所获益。

处于关键时刻的脱贫攻坚,需要秉持精细、耐心和用心的原则,需要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人员坚持“久久为功”、提高扶贫成效。实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需要各扶贫主体深刻认识和充分估计脱贫工作的难度和任务的艰巨性。减贫工作仍将在路上,脱贫攻坚的政策研究也在路上,只有及时地总结好的经验,不断创新脱贫攻坚模式和政策,才能实现高质量脱贫,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


地  址:成都市双楠路龙门巷50号  电  话:028-69295652  手  机:13980851861 / 13880816811  邮  箱:zshceceo@163.com  Q Q:1183018636

Copyright @ 1998 - 2012 www.zsh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智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蜀ICP备2024073607号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