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泽规划

LINZE PLANNING

咨询热线:

13880816811   13980851861

研究中心
about us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研究中心
改革40年技术引进对产业升级创新的历史变迁(二)
发布时间:2022-03-04

二、技术引进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技术引进不仅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我国自主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降低。这一方面说明,高技术产业研发支出远高于技术进口支出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总体规模、轻重工业变化以及产业发展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波动小、调整快、重平衡。在技术引进的黄金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变动并趋于稳定,轻工业与重工业平衡发展,国内要素禀赋重要性开始受到重视,国内购买力的也在不断地提高。从产业规模看,现阶段的工业规模比较稳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平均为39.7%。

(2)大开放、抓升级、转方式。在技术引进稳定发展的2000到201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保持在40.3%左右,波动不大,工业规模相对稳定。从产业结构上看,重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上升,2000年为60.2%,到2011年上升到71.8%。制造业产出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为85.2%,到2012年则上升到86.7%。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优化充分考虑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进一步考虑了要素禀赋,促进需求结构升级,结构性改革红利开始出现。随着开放型经济发展,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刻。高技术产业在这个阶段虽然发展迅速,但其产值占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这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整个制造业并未步调一致。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但也降低了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这种趋势实质上并没有促进产业结构的根本优化。

(3)调结构、“去降补”、促创新。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工业的37.4%,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也进入新阶段。一方面,除了产业内制造业规模的相对增加外,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要素扭曲、供需脱节等因素也造成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瓶颈。产业结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下,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过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演变同时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技术进口稳定增长、规模扩大更有利于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研发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轻工业与重工业协调发展。关键成套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率,工业产值1979年为1786.5亿元,1999年则增加到36015.4亿元。进入21世纪,技术引进的规模还在扩大,但结构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关键成套设备进口开始不断减少,进口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在迅速增加。在此期间,工业技术进口规模明显增加,其中制造技术进口占工业技术进口总量的近90%;技术进口消化吸收资金比重从2000年的0.07%增加到0.45%,但在2012年略有下降至0.40%。这一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重化工业发展趋势良好,重化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明显提高。受技术引进的推动,制造业迅速发展,行业相对规模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也得到很大发展。2013年以来,技术引进的规模虽然在缩小,但技术引进方式却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自主创新的协同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还在不断地优化,更加突出自主创新是新动力的源泉。这种协同关系的变化,贯穿于技术引进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个过程。

2、推动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

从2000年到2007年,技术引进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以来,技术进口的规模不断缩小,2014年的进口支出仅为63.1亿元,比2007年下降51.7%。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①显著下降,2000年为29.8%,2014年仅为2.7%。国内技术采购量呈上升趋势,国内技术采购支出从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1.26亿元,增幅超过7倍;国内技术采购比例也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3.29%上升到2014年的44.82%,增幅为337%,国内技术交易市场所采用的技术得到了更多创新者的认可。国外技术进口与国内技术采购的明显差异表明,我国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继续扩大,突破15万亿元,占制造业的14.7%。不同行业的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差异较大,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1)占制造业比重继续回升

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接近16万亿元。近年来,高科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波动。2016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9%(按可比价计算),与2015年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在继2015年超过14%之后,继续提升了0.6个百分点,达到14.7%,预计2017年将超过16%。

(2)部分产业区域集中度高

从产业区域分布来看,高技术产业呈现出高度的区域集中度。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70.3%,特别是广东省和江苏省,占全国的44.5%。根据产业地区的分布,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的制造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广东、江苏和上海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51.6%。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在东部沿海省份高度集中,其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76.5%,其中,仅广东和江苏就占中国总数的54.5%;江苏省继续引领医疗器械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全国份额的38.1%;在航空航天工业中,陕西和天津表现突出,并继续占据全国前两位,而江苏、辽宁、四川仍占第三至第五位,这五省市占全国的65.1%;医药制造业的区域分布仍然是去年的格局,山东和江苏省分别占16.1%和13.7%,但与其他四个行业相比,其区域分布更加均衡。2017年,研发(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广东(占13.3%)、江苏(占12.8%)、山东(占10%)、北京(占9%)、浙江(占7.2%)和上海(占6.8%);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和山东。②

(3)内资企业占比稳步上升

随着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国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达到54.9%,同比提高了近4%,同时三资企业所占比例继续下降,为45.1%。从不同产业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国内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比例明显不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的比重达到该行业总数的80.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三资企业占比延续下降至49.2%。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占比为77.8%,占据绝对优势;医药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占比达80.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三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地区全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1.2%;东北地区的三资企业占比较低,为21.5%。上海的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三资企业占比达83.8%,山西的超过75%,天津的超过60%;福建、北京和江苏的占比都在50%以上。

三、技术消化吸收促进产业创新

获取先进技术和占领市场是技术引进的原动力,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为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不仅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这些技术还将继续影响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而且科技成果在企业间的传播,还将进一步促进整个产业及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1、技术引进经费占研发费用比重逐年下降

2016年,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方面的经费支出为475.4亿元,技术引进经费与R&D经费之比为4.3%。内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为177.8亿元,占全部技术引进经费的37.4%。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达到274.0亿元,占全部技术引进经费的57.6%。从技术引进经费占企业R&D经费的比重看,内资企业为2.1%,外商投资企业为19.5%,可以看出,内资企业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性比外资企业要小。消化吸收所引进的技术是培养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016年,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已经达到109.2亿元。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之比为23.0%。同时,我国政府稳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国家财政科技经费配置继续快速增长,而1985年只有102.6亿元,占全国公共支出的5.12%。

2、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2017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总量达到17606.1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3%;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为1366.02亿元。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8383.6亿元,占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的4.13%;其中,中央财政支出3421.5亿元,增长4.7%,占财政科技支出比为40.8%;地方财政支出4962.1亿元,增长10.5%,占比为59.2%。③近些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加。2017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1%,比1995年提高1.56个百分点。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四年超过2%,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超过28个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1.96%,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的2.5%-4%的投入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很大差距。2016年,我国R&D经费净增量为1506.9亿元,超过同期OECD各成员国增量总和(973.7亿元)。

3、企业研发主体地位突出

2017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3660.2亿元,占研发总支出的77.6%。从R&D经费的资金来源构成看,企业仍占主体地位且比例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65.67%上升到2016年的76.06%;政府资金则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26.63%下降到2016年的20.03%;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4、专利申请数量和结构变化明显

技术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独立或者协同效应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引进作为获取先进技术的直接与便捷的方法,通过技术的积累与模仿直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激励、保护与分配机制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作用。技术引进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技术交易对象,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2016年,我国每万人拥有8.0项专利,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有4.3万件,在国际上继续排名第三。2015年,中国三方专利拥有量2889件,居世界第四位。2016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申请公开4834件,涉及18个国家。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7.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4.5万件,授权量为32.7万件。企业发明的专利申请量高速增长,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发明授权量分别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63.2%和61.4%。④

5、科技人力资源日益丰富

对于技术进口国而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为东道国吸引更多高质量和先进的技术转让,使他们能够通过技术引进获得适应自身发展和提高技术水平的先进性。这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从事自主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更高的视角和更有效的技术支持,不仅可以直接提升自主研发水平,还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2016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达到8327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87.8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50.0人年/万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69.2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21.8人年/万人;研发人力规模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与科技发达国家差距在不断缩小。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相当于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2015年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总量为2320万人。

我国研发人员数量不断增长,高学历人员比例继续增加,研发人员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2016年,我国R&D人员总数为583.1万人,其中博士37.9万人,硕士84.6万人,本科毕业生260.8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到总数的65.7%。按全时当量统计,2016年我国R&D人员总量为387.8万人年,2017年达到了403.4万人年。R&D研究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69.2万人年,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的比重为43.6%。 

6、人力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

全球发达国家中,美国研发队伍规模最大。根据OECD统计,2015年美国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138.0万人年(注:美国没有R&D人员全时当量统计数据)。中国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从2010年开始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根据最新数据计算,中国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数占全球总量(世界4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合计数)的比重从2009年的18.8%上升到2015年的21.9%,美国的比重则从20.5%下降到18.6%。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保持着逐年稳定增长态势,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从2010年的33.6人年/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50.0人年/万人,年均增长6.9%。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2010年的15.9人年/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21.8人年/万人,年均增速5.4%,比同期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低1.5%。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2015年我国平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在R&D人员总量超过10万人年的国家中仅高于土耳其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多数发达国家平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仍然是中国的2倍以上。(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


地  址:成都市双楠路龙门巷50号  电  话:028-69295652  手  机:13980851861 / 13880816811  邮  箱:zshceceo@163.com  Q Q:1183018636

Copyright @ 1998 - 2012 www.zsh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智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蜀ICP备2024073607号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