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中心

MANAGENT CONSULTING CENTER

咨询热线:

13880816811   13980851861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陈春花:中国企业的四个新驱动要素(一)
发布时间:2018-12-14

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这是说来容易做来千头万绪的一句话。正如我一直强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上下同欲」如果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而没有真正地落实在行动中,没有真正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里,没有用它来应对企业面临的一个又一个市场诱惑和艰难挑战,那就只是一个词语而已。那么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很多中国企业,在中国日渐走向世界中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赢来各个行业领域话语权的今天,面临着全球化的诱惑,它们如何改变?如何在改变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特有战略行为,从而实现不断地成长和持续的赢利?

我认为企业如果要制订好全球化战略,就需要明确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中国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些区域市场?是美国还是印度?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成熟市场还是潜在市场?企业是否具备了与全球化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否确保统一的战略在各个层次的区域市场得到执行?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企业如果试图成功实现全球化,必须理解40年后驱动企业成长的四大要素:聚焦创新;融合资本;品牌构建;公众沟通。

一、聚焦创新

当前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程度,已不再单纯以它拥有多少发明、发现为主要标准,而是以它的工业和工业技术能为世界提供多少可造福于人类的产品为基本准绳。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那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竞争优势是其技术的贡献。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先占领了先进工业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把握了竞争取胜的主动权。 

(一)新的竞争性质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竞争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竞争格局已经不再是输赢的状态,也不是双赢的状态,竞争已经转变为发展,确切地说,竞争是为了发展。带来竞争基本性质改变的关键因素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快速的技术变化。10多年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已经不能被简单地认为只是变化而已,最神奇的是技术变化的速度——从前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来界定一类产品或者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如今这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从前需要界定产品的生命周期,现在则需要确定消亡的时点。    

第二,快速的技术普及。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快速变化,更为可怕的是快速变化的技术以更快的速度迅速普及。由于技术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价值观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第三,信息产业和通信业的戏剧性变化。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两个行业发生着戏剧性变化。当行业标准不断提升的时候,所有的商业模式、交往模式甚至生活模式都发生着戏剧性变化,人们在生活中的角色也开始变化;对于公司而言,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习惯于用传统方式去管理的人,发现过去的经验带来极大的局限性。管理本身也发生着戏剧性变化,管理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事情,而是个体自我管理的过程。    

第四,知识重要性的增加。知识在今天的环境中不仅可以编码化,还可以成为被贮存的资源和能力。如果知识经济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至少表明在这个时代里,附加价值的根本来源是知识。

正是源于这四个方面的变化,我们会看到:传统工业的界限正在模糊。我们已经不能说这一类企业是传统产业,那一类企业是新兴技术企业。沃尔玛把自己称为信息企业,是一个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销售创新的企业;阿里巴巴则声称自己是一个“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通路分销企业。正如乔·巴克所说的那样,对于未来而言,有三把钥匙——预测、创新和卓越。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把钥匙是展望未来、改变现状和创造优势,如此而言,竞争力=科技+知识+创新。

(二)全要素中技术进步比重最为重要

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的贡献+资本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TFP)。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  

在中国,通常只有GDP、经济增长率、外贸总额、投资总额等指标。而没有“生产力质量”和“技术基础”的概念,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缺陷。生产能力永远是一个决定性和限制性的因素,所以如果仅是以增长为衡量的指标,忽略了限制性因素,生产本身的意义则可能是破坏性的。我们需要引入的生产力观念是:一方面能够将投入与产出的一切努力都加以考虑,同时又能够根据产出关联的制约因素来约束所有实际的投入,而不是假定有了投入与产出就拥有了生产力的有效结果。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产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许它们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首先是资源因素,人们在战略上选择的究竟是持续不断地使用各种资源,还是有限度地使用资源,这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高低。最没有生产力质量的政策,莫过于希望在追求产出的过程中独享资源。    

其次是能力因素,在中国制造系统中,很多企业都是全功能、全流程的经营,在人们的认识上,最好能够把所有环节都放在自己的经营范畴下;目前看到的制造企业、商业流通企业等就是这种能力无限膨胀的表现。但是,任何企业、任何管理者都各有其能力和局限性,每当企业或者管理者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的时候,也许就意味着失败的开始,能够体察自己的局限性所在,也是生产力要素之一。    

最后是组织结构因素,无论是区域、行业还是企业,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会深刻影响到生产力,如果不能够合理、明确地界定组织结构与分工,而是依据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努力,那么结果就是造成生产力缺乏。以上的三个要素在衡量生产力的指标中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缺乏这样的指标正是我们经济统计的一大漏洞,会削弱经济政策的预计目标。    

同样被忽略的还有“技术基础”,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是明确而不需解释的,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清晰无疑的,间题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本质影响。如果仅仅以为技术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而忽略了对于技术基础的明确理解,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把技术与竞争、技术与劳动力过剩、技术与资本需求增加等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些联系是错误的。技术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技术也不会造成劳动力过剩,技术更不是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控制的观念。因为技术的出现使个人或者企业的局限性有了根本改变,技术能够真正实现高度分权、弹性和自我管理,技术能够在手段和目的、投入和产出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不能够如此理解技术并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保障,增长的方向和方式本身就会存在先天缺陷。

(三)聚焦创新战略是关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无论从经济增长的内在价值上,还是产业升级的发展上,技术创新都是必然选择,所以聚焦创新战略是关键。技术创新战略有三种公认的类型: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每一种创新战略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每一种创新战略也都有其缺点。

1、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的优点是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可能控制多个技术领域,奠定自身的领导地位。因此,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会促进企业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从而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但自主创新战略必然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一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最终转变为产品的时候,都有一个市场沉默期(如下图所示)。这个沉默期有多长,企业无法把握,需要等待市场接受的反应过程。企业能否坚持住、度过这个没有任何产出的时期,是对产品的起步过程的极大考验。也正因为此,自主创新是风险非常大的投入。企业如果不能度过这个时期,那么自主创新带来的将不是效益,而是毁灭性影响。

1544757846637817.png


2、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    

模仿创新的特点就是模仿跟随性,其最大好处是能够规避风险。当自主创新的企业培育了成熟的市场和消费者之后,模仿创新的企业开始了自己的创新旅程。它们借鉴自主创新企业的经验,但是又能够创造出比自主创新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投入不大,风险更小。

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市场地位变化常常富于戏剧性,很多率先创新的国家或者企业并没有成为现在市场的领袖,模仿创新的国家或者企业反倒取而代之(见下图所示)。 

1544757884123914.png

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市场地位的变化

3、合作创新战略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全球技术竞争不断加剧,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单个企业技术资源短缺,使得合作创新成为创新战略之一。    

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取得竞争优势;成功率高;能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有利于企业知识资产的积累。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


地  址:成都市双楠路龙门巷50号  电  话:028-69295652  手  机:13980851861 / 13880816811  邮  箱:zshceceo@163.com  Q Q:1183018636

Copyright @ 1998 - 2012 www.zsh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智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蜀ICP备2024073607号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