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融合资本
如今,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现在有德国上市的企业、有韩国上市的企业,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额创历史新高,而且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海外创投,中国互联网、中国IT产业、中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包括一些中国新能源产业,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发展得如此迅猛,中国的很多传统行业也不会进入目前的全新经营状态。
「今天,中国经济的腾飞与资本市场的不断繁荣,意味着产业竞争将发生在产业领域之外,并按照新的游戏规则重新展开。」和君创业管理咨询公司的王明夫曾这样表达他的观点,「传统的产业竞争是研发、品质、成本、营销的竞争,但资本市场的繁荣给估值溢价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上市企业提供了进行跨国股权收购的可能。未来10年内,中国移动收购沃达丰、美的收购索尼,这样的故事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资本——几百年来经济的主导力量,在今天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虽然很多非物质要素都有了话语权,但毫无疑问,资本的话语权最权威,它依然控制着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
1、谁在驱动全球的资本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曾经以融资总额14.9亿美元创下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之最。从凑齐了5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阿里巴巴网站,再连续获得软银、雅虎的资金注入,业务飞速发展,如今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值得关注的企业。
然而阿里巴巴真正开启其IPO航程的时候,人们就问:阿里巴巴上市背后真正的推动力是什么呢?资本对阿里巴巴上市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因素,在对中国市场完成了垄断式的占领之后,借船出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不仅是马云,更是资本对于阿里巴巴的要求,而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市场在督促阿里巴巴的上市。仔细研究阿里巴巴的业务就会发现,资本的力量已经不仅体现在资本市场上,更重要的是,它从各种层面给阿里巴巴带来积极作用,这是其他互联网企业一直缺乏的层面。
事实上,真正推动全球资本的正是中国市场强劲的增长能力。当中国市场出现“消费升级”之时,中国创新型传统行业开始获得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中国制造”“中国市场”的概念正在引起全球的关注。风投、股市,各路资本都对持续上升的中国消费市场寄予厚望。
三、品牌构建
品牌构建品牌态度、品牌增效、品牌效应溢出、品牌稀释、品牌认知等,人们被繁多的词汇所湮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品牌的津津乐道,看到营销人和经理人对之追求,看到管理者和企业家对之热爱,看到顾问们和教授们对之关注,更看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爱恨交错。这一切都在表明,品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元素,人们已经确信了品牌具有的强大魅力。看到一则新闻,《纽约时报》商业版的记者乔尔·夏基(Joel Sharkey)这样写道:「在1967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毕业生》中,在鸡尾酒会上,有这样一个经典场面。一个热心的、上了年纪的商人对乳臭未干、充满迷惑的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低声提了一条商业建议,就是一个词——Plastics(塑料信用卡)。如果今天重拍此片,台词就要改成『品牌』了」。
(一)定义品牌
关于品牌的定义,在今天的相关书籍中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如在《兰登书屋英语词典》(Random House English Dictionary)中,有一个词条对品牌进行了定义:
(1)一个词、名称或者符号等,尤其是指制造商或商人为了在同类产品中区别出自己产品的特色而合法注册的商标,通常十分明显地展示于商品或广告中。
(2)品牌名称,广为人知的一种产品或产品生产线。
(3)(非正式)在某一领域的名人或重要人物。
这个定义有些过时,但是它可以让人们对于品牌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说它过时是因为这个定义过多依赖于产品、服务、商标之类的有形物。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品牌是物质的,经常由产品、场所和人来代表。同时,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工业革命转变到技术革命的时候,整个世界从「有形世界」转变为「无形世界」,在今天那些无形的、常常是无重量的理念,如知识产权、创意、产品和服务对财富的驱动力等,要远远地大于有形的物质,而在这一领域品牌显得更为突出。可口可乐的市场总价值中情感实体远大于物质实体,罐装饮料厂、卡车、原材料和建筑物这些有形物质资产对于可口可乐公司和华尔街来说,并没有全世界的顾客对这一品牌的好感重要。换句话说,可口可乐公司所创造的顾客忠诚度的价值难以估量,要量化这一部分的资产负债,即使让最出色的首席财务官都无法完成,而价值的确就在那里。
所以,品牌的全面定义应该是:品牌具有最基础的本质,这一本质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完全用产品或服务来定义的。就像柏拉图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任何具体事物的各个侧面都存在着该事物的「理念」,是「理念」使事物更长久,甚至拥有永久的意义。
品牌最终的体现是具体的事物,但是这个具体的事物本身并不代表品牌,只是这个具体事物在人们内心认知的外化表现而已。品牌概念,可以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念」,人们可以在没有看到产品或者没有直接体验服务的情况下对其产生反应。试想一下,哈根达斯,其名称本身,甚至它的标志,都能够让人感觉到美。是的,它代表雪糕,但是品牌承载的最突出的意义却是一种感觉以及对于这种感觉的期待。
(二)顾客是品牌内核的来源
按照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及拉玛斯威米(Venkatram Ramaswamy)的说法,权力钟摆向顾客的移动使产品「不过是一种顾客体验」。这一概念无疑意义深远。我们知道,产品和服务总是要不断地更新,而其品牌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定义品牌应该是这些体验的总和,而非产品或者服务本身。事实上,从进入网络经济的那一天开始,顾客的决定力量就开始产生作用,企业与顾客之间成为战略伙伴而非交易关系或者服务关系,新的经济规律是商业世界围绕着顾客运转,而不是相反,商业最终会随着顾客而非那些最成功的分销商或者零售商们起起落落。正因为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时代,所以必须更加关注顾客的体验,必须认识到:在顾客与品牌的关系中,产品和企业本身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理智地思考一下,应该可以理解产品和企业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德鲁克曾说:企业就是创造顾客。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和产品其实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和缘由。就如耐克这一经典案例,菲尔·奈特推出耐克品牌后,将运动健身的灵感与渴望达到价值型水平的创新性产品展示结合起来,与顾客在更深、更鼓舞人心的层次上进行了交流,让人在更广阔的运动健身世界里了解这一产品的真正意义。这超越了产品本身。
企业应该从关注产品回到关注顾客的身上来。在营销领域,人们对于「第一提及率」非常热心,可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第一提及率」所显示的并不是顾客自身的努力,反而是企业所做的努力。「第一提及率」反映的是一种产品或者产品特征、一种品牌的自觉认知,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一定会购买,就像人们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不断地提及宝马汽车,但是人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愿去真的拥有一辆宝马汽车,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中,宝马并不是与他相关联的产品。
回到顾客的层面,就会寻找到品牌的核心内核。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就是因为它能够在顾客内心中产生共鸣,能够引发顾客的信任。品牌如果能够尊重顾客更高级的需求,能够在产品开发与服务的同时,开发可以巧妙地调节产品与服务的营销交流途径,那么这样的品牌就可以高于产品,因为它更具有意义。对于顾客的理解,对于顾客情感需求的满足,对于顾客认知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可以引发顾客更为强烈、更细微、更复杂的原动力。这正如需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渴望有归属感、纽带关系、希望有所超越和自我实现、希望感受快乐和满足等。最成功的品牌总是能够激发起积极的情感,如小米的「米家」系列产品。最成功的品牌,其每一次新产品、新服务的发布会都会成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甚至永远也讲不完,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顾客,而不是企业自己。
(三)品牌契合了人们的心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西塘》,在这篇散文中,我感受到江南的清纯,「何以踏上这小镇的土地,我的心就有了一种如归的亲近?安静地坐在西塘的午后,我知道这是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状态,不需要繁华,不需要奢侈,只需要清纯的河水,只需要一缕箫音,在微微的风中思绪淡尽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的江南。而江南在不同人的眼里,是完全不同的,地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文学家说:江南是天堂。一个江南在不同的顾客感受里就有了不同的认知,之所以江南能够牵动那么多人的思绪,是因为那么多人都可以在江南体验到自己的感受,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很多人都以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唐诗宋词的风韵构成了它的品牌,其他地方没有这些独到的历史和资源,所以也就无法构建品牌。但是我没有同意这样的说法,江南之所以是江南,不是因为小桥流水,不是因为唐诗宋词,是因为江南切合了游人细腻、温柔的心,在江南的环境中能够呼应、能够感受。
很多企业都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确定自己的品牌优势,但这恰恰是非常错误的。企业确定品牌的关键是与顾客的价值需求相一致,简单地说,就是品牌定位于顾客意图而非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开始考虑和确定品牌定位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顾客意图,确定在顾客意图方面企业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企业所擅长的地方是帮助实现了顾客的意图还是伤害了顾客的意图,或者根本与顾客意图的实现毫不相关。斯科特·贝德伯里和斯蒂芬·芬尼契尔认为对于品牌而言,七种核心价值最为重要:①简洁;②耐心;③关联性;④可接触性;⑤人性化;⑥无处不在;⑦创新。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