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理论工作者、流通主管部门一直努力为流通产业“正名”。刘国光研究员本世纪初曾上书中央,呼吁把流通业“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转化为先导产业”,引起国务院领导重视。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流通产业终于正式“上位”。
2019年12月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改革先驱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体制改革,也走过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硕果累累的40年。
一、提出了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重要定位
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意见明确指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是几代流通人呼吁多年、奋斗多年的重要成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被认为是依附于生产、从属于生产的,处于国民经济链条的末端;流通还被认为只是实现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因此不是产业只是行业。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务院发布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仍然把流通排除在外。经过商务部门的一再呼吁,最后才增加了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文件。
多年来,理论工作者、流通主管部门一直努力为流通产业“正名”。刘国光研究员本世纪初曾上书中央,呼吁把流通业“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转化为先导产业”,引起国务院领导重视。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流通产业终于正式“上位”。
二、制定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指导原则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从农村逐步发展到城市,作为城市重要功能的商贸流通业,成为改革的重点和焦点。
198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改革指导原则。很快,国合商业(国有和供销社合作商业)对市场的垄断被打破,个体工商户、私营商业企业大量兴起,成风起云涌之势;代购代销、连锁经营、厂店联营等各种新型的流通方式取代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合一”的传统模式;“一(级批发站)——二(级批发站)——三(级批发站)——零(售企业)”的固定流通渠道不复存在,流通环节随之减少,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效率提高。1992年,国务院又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以及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进行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的试点工作。外资不仅使得商业企业经济成分进一步多元化,而且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商业模式、流通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得中国商业迅速进入了新阶段。
时至今日,“三多一少”的光芒仍未褪色。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有所遵循。
三、确定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流通现代化目标
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程度,是流通改革的重要目的。
1995年,时任国内贸易部部长陈邦柱提出了内贸工作的“五三一工程”,即抓好粮油肉菜糖五大商品供应,深化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粮食企业政策性任务和经营性行为分开的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物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也开始渗透到商业经营中。
2002年,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吴仪国务委员在会议讲话中,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作为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此开始,国务院在推进流通现代化中,始终坚持这三项改革。流通改革发展的实践也证明,这个目标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考验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流通的深度融合,在近年来的国务院文件中,流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调整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
回顾流通改革40年,也有一些遗憾和争议。譬如1985年后国内市场一下子放开,国合商业迅速陷入“灭顶之灾”,如果采取分阶段逐步放开市场的做法,会不会更稳妥?社会代价也可能更小一些。对这些,留待历史去评价吧。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