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
除了周围贸易影响到我们的出口,影响到外资,影响到我们的价值链、产业链以外,我觉得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解释。
(1)去杠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影响。这个事情早晚要处理,这几年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还能稳住,是因为除了房地产以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增长速度比较快,我们估计下来,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在最近三年时间,每年大概有7万亿。
现在要处置的话,到底怎么办?如果借不到钱,基建投资就下来了。所以,今年稍微处置一下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我们的基建投资就下降得非常快。7月、8月、9月,当月的基建投资都是负增长。
基建在我们国内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有20%多的投资规模。但中国大部分的基建基本结束了,未来的基建投资增长速度肯定要放缓。接下来的基建方向,除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以外,剩下的主要是城市和农村的环境保护。像铁路、高速公路等大规模的建设增长很难,维持现有的水平都不容易,电力投资、水利设施投资基本上也完成了。
所以,基建投资要下降,但是我们希望不要下降得过快,让它稳定在3~5%这么一个水平。目前,下降得是比较快的,未来的基建投资还得往下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需要我们进行财政改革,加大地方政府发债的力度。但是,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估计增长速度会稳在3~5%的水平,我们现在的平均水平达到5%。
(2)房地产价格过高挤出居民消费和投资。在中国,房地产增长速度过快、价格过高,挤出了居民消费,主要是挤出了民间的消费品零售额里面的消费,是实物性的消费,包括汽车、家用电器等消费。
原因在哪?2016年,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房地产的价格上升得比较快,价格上升主要在三线城市。一、二线城市通过限购的办法,房价没有大涨。这样一来,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房地产可能出现一、二线城市房价如果放开还会涨,三线城市很难涨上去的局面。为什么这么判断?
2016年后的2017、2018、2019年这3年,居民大规模的信贷买房以后,居民的储蓄率下降,除了消费以外,用来买房的钱开始小于储蓄。也就是说,当年除了消费以外,剩下的钱用来买房子还不够。居民的实际储蓄,这两年是负的。这个问题很麻烦,继续追加信贷,让老百姓去贷款买房,那么相当一部分居民将无力消费。这部分居民大概有多少?2016~2018这三年时间,大概卖掉了5000万套房,按一套房子一个家庭至少三口人计算,就有近2亿中产阶级的消费受到影响。
这两年特别是今年5月以后,消费突然就往下走,我们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最早是一个做纸箱的企业家告诉我的,他说,出口用的纸箱没有变化,继续增加,但是内销的纸箱数量下来了。
后来,我们不断研究这个问题,认为有四个原因:第一,P2P爆仓了,去杠杆过程中大概有1万亿损失;第二,股票市场开始暴跌了;第三,开始去杠杆,银行开始限制对消费的贷款;第四,房价上涨过高,负面冲击。
所以,后来我们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增加房地产的投资,同时要稳住房价。消费增长还是一个问题,消费会缓慢地下行,当然了,到目前为止,消费里面服务的消费增长还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3)制造业的投资。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一直不错,但还有没有继续往下投的动力,制造业投资投到哪儿去了,有没有可持续性?我觉得在可持续性上有点担心。
目前来看,制造业投资主要是投在六个领域:
建材:一说建材,大家都觉得奇怪,我们现在产能过剩,都在限产,为什么搞投资呢?跟环境保护有关系,比如很多企业实际上没有增产能,增投资,搬走了。
有色:我们也不明白中国现在那么大的钢铁产能为什么还要进口,后来的解释可能也跟环保有关系。
电器产品。
专业设备:周期性的设备如挖掘机等效益很好,十年一个周期,设备更新要投入进去。
新的医药行业。
其他的一些服务业。
从制造业投资领域来看,前面的一些传统产业继续往下投,是因为环保的问题,后面这几个产业可能未来有潜力,但是又跟出口有关系。我们看到,消费需求在往下走,制造业投资在往下走,房地产我们希望稳住(但是现在看起来三线城市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在下降),外贸出口在下降,可见,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
3、预期不稳,信心不强
为什么预期不稳?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预期有两个:
(1)产权是否安全。前一阵子,大家讨论民营企业的作用的时候,把民营企业家吓了一下。最近领导人都在说话,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保护产权,我觉得这个事会好一点。
(2)政策。我们的政策很明确,就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大攻坚战。政策的大方向是对的,政策趋向我觉得不会变。但是在4月到7月的政策执行过程当中有点乱。乱在哪儿?
一方面,一部分政策继续执行,该防风险的就防风险,该去库存的就去库存,该污染防治的就污染防治,且力度非常大。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开始以后,大家觉得经济受影响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不要调整,有人说财政要扩张一点,货币要放一放,这样一来,政策就开始打架,不知道到底听谁的,市场上就有点混乱。
到7月31日,预期在扭转,但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就开始主张政策的协调性。现在看来,政策的协调性有所增长,市场预期稍微好一点,但是目前看还有不确定性。
三、2019年宏观经济走势
经济下行的压力超过多少就受不了,我们得有一个目标。目前来看,我个人觉得把GDP稳定在6~6.5%之间还是有必要的。那么,要稳定在6~6.5%,接下来,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觉得在政策上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稳基建
7月31日已经开始了,稳基建的核心就是财政政策要放,货币政策要宽松一点,监管政策要稍微松一点,包括一些环保的政策,都要做出调整。
2、稳预期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这个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二是宏观的调控政策,给大家吃定心丸。
宏观调控政策着眼于预期,稳预期的宏观政策主要在财政政策上调控,过去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想办法减税基。但真正的稳预期不是减税基,而是把税率降下来,并明确告诉你降多少点降多少年,企业会算,这样企业的预期就稳了。
认为,下一步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这么搞,严格征收、合法纳税都没有问题,但是把税率降下来,比如增值税率降多少点,持续多少年,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几年不用纳税,把这个预期弄出来,企业的预期就稳了。同时,如果认为今年、明年困难,就给你三年时间;如果还感到困难,就给你五年时间,这样就稳住了。
3、稳政策
中美贸易要尽早出台一些政策:一是中国的产业政策到底怎么做,二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到底怎么做。我们要对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做出调整,现在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开放倒逼改革,虽然我们有文化优势,但是很多东西还要融于西方体系。
我们有各种优势、各种自信,这都没问题,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看起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软实力、影响力等还得向西方学习,还得融于西方体系继续做下去。在政策上,总结是五条:
第一,财政政策稍微宽松一些,通过降税率的办法稳定预期;
第二,企业融资这么困难,货币政策上要稍微放一放;
第三,产业政策上要做调整,搞竞争中性,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一视同仁;
第四,科技政策、改革政策要做出调整;
第五,社会发展政策。
总的来说,看法是:未来两年,日子比较难过一点,如果贸易战不再打下去,明年GDP估计6.3%,如果继续打,估计在6~6.3%。同时,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后面还有一年,2019、2020这两年大家多关注一下。中美贸易战不是说过去就能过去的,基建投资也不是说拉就能拉起来的,拉起来以后还要考虑后遗症。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没有问题,一片光明。科技界有一个说法:过去,西方很多工业技术发明的目的是怎么用好自然资源;现在,科技进步主要靠人才,互联网技术发明的目的是怎么用好人。在这一点上,觉得中国的人才优势无可比拟,能够用好人、用好数据、用好知识。所以,我们对未来的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但是这一两年企业家要稍微小心一点。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