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中国和德国政府磋商在柏林举行。双方签订了有71条内容的《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提出“为构建更美好世界做负责任伙伴”。在两国总理见证下,还签署了20多项双边合作协议,总金额近300亿美元。其中有一项,是中国的蔚来汽车和德国博世集团将在传感器技术、自动驾驶、电机控制和智能交通等领域展开重点合作。
中国是制造大国,德国是制造强国。去年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时就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可以更好对接,平等开放,把蛋糕做的更大。
为什么去博世?因为博世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发起者。工业4.0就是由博世、西门子、德国工程院等提出,后来得到政府响应,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发布的。工业4.0的核心,是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将原材料、制造、销售、物流等信息数据化、智慧化,以实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供应。对比来看,工业4.0更重视产业链,强调产业链互联,而“中国制造2025”涵盖面更广,旨在将中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对美国来说,显然中国的目标更加宏大,所以美国对“工业4.0”没有说三道四,而对“2025”特别警觉。
博世是德国制造的重要代表,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1886年成立,到现在132年了,有超过40万员工,2017年销售额781亿欧元,中国贡献了149亿欧元(1134亿人民币)。博世中国员工超过6万人。
中国如何走向制造强国?在博世参观采访后,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全球化,二是公司治理,三是技术创新。我觉得对中国制造都有借鉴意义。
一、“专业化×全球化”
博世在约60个国家有440家分公司和区域性公司,如果将销售和服务伙伴计算在内,业务几乎遍及每个国家。
去年在德国考察过十几个公司,对“家族化、专业化、全球化”印象深刻。博世也是这样,靠创始人在技术上的某个突破起家,通过不断创新,加强专业能力,形成竞争优势,迅速走向全球。这就是“专业化×全球化”。
博世以创始人罗伯特·博世的名字命名,最早是在斯图加特西部创立的一个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车间听起来名头不小,一开始只有罗伯特·博世、一个熟练工人、一个帮他跑腿的助手三个人,从事安装电话系统和电铃这样的工作。此后,博世生产出低压磁电机点火设备,1897年为汽车设计安装了性能更加优良的磁电机点火设备;1902年又推出配备火花塞的高压磁电机点火系统,并申请了专利,这是博世成为全球领先汽车供应商的起点。
自1897年成功把火花塞安装到汽车发动机上,博世就不满足于只做德国市场。1898年,博世和英国人Frederic Simms合作,在伦敦创立了第一间海外的博世公司,该公司很快在其他欧洲国家设立了更多销售办事处;1899年,博世在法国开始经营子公司,在埃菲尔铁塔附近建了自有工厂;1906年,博世在美国报纸刊登磁电机点火系统的广告,带来价值100万美元的订单,1912年开始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自有工厂生产产品。
欧美市场打开后,博世把目光投向全球。凭借位于南非(1906年成立)、澳大利亚(1907年)、阿根廷(1908年)、中国(1909)和日本(1911年)的销售办事处,覆盖了各大洲。1913年,德国以外市场的业务占博世销售额的88%。
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但主要是以出口方式,不少是代工,而不是像博世这样靠自己的品牌和专利技术,到世界各地直接投资、建厂,在当地整合资源,深耕当地市场的。这种差别,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对代工还有很大依赖;二是中国市场够大,走出去、特别是用自己的品牌走出去的迫切性还不够。(来源:格隆汇)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