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以规划来统领、指导、验收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规划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党的领导、以国策实施为导向;生态为本、空间规划为基础;产业为核、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关键;乡建特色、生态和谐宜居宜业;文化繁荣、传统复兴现代创新并举;人才驱动、开放共享思维激活;组织保障、法治德治自治相得益彰;以人为本、村民生活幸福为根本追求;可持续发展、发挥内外动力系统的长效机制;跟踪服务、强化规划的稳定性和实施的可操行性。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
乡村振兴规划按照规划的对象、范围、目的,具体可以分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含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及其他区域发展共同体)、具体乡村的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项目规划设计。每一类规划的对象和重点不同,内容体系也有差异。
一、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乡村振兴工作做总体调查、研究、顶层设计、工作部署、任务考核等工作,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原则;多规合一,生态优先原则;产业主导,五项联动原则;机制创新,政策落实原则;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原则。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2个方面:
1、区域乡村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区域内乡村发展现状调查,包括土地、人口、生产情况、民俗文化、历史、地理、经济发展、各类组织、特殊人群,也包括区域内涉农、涉乡企业发展情况,规模性的产业发展情况等。
乡村振兴的现状调查务必翔实、系统,采取表格化、问卷化的方法,并结合访谈、大数据比对等,要注意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分析,建立区域乡村发展数据库。乡村振兴导向的基础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乡村发展环境综合分析;
(2)区域乡村土地及其利用现状分析;
(3)区域乡村空间分析及分类研究;
(4)区域乡村建设现状及特点分析;
(5)乡村人口结构及特殊人才群体分析;
(6)乡村产业现状分析;
(7)乡村历史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分析;
(8)乡村特色挖掘: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人群等;
(9)分片区(组团)资源对比分析;
(10)区域乡村与城镇发展的结构关系分析。
2、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综合研究
在对乡村资源和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项政策、外部发展、驱动因素,对区域乡村的发展环境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主要包括:
(1)区域乡村振兴发展优劣势分析;
(2)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挑战分析;
(3)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环境动态分析;
(4)乡村振兴发展的难点所在。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