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
延续2024年底的政策调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意味着——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财政支持(力度)比2024年要大出不少,但相对还是比较谨慎的。”刘劲说。
2025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王军介绍,市场预期专项债规模会在4万亿元-4.5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但超长期国债的资金规模相对偏低,对化解房地产后续风险预留的空间可能不足。总体来讲,2025年狭义财政赤字率明显提升,2025年财政扩张力度有明显提高。但从广义赤字率看,财政扩张比较温和,并没有大水漫灌或完全不计后果的大规模刺激。“财政政策对投资的支持,还特别指向了土地收储和存量房收购。消化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拖欠账款,也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政策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举措包括: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滕泰分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货币政策表述的先后顺序值得关注。首先,提出货币供应量要跟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一致,意味着政府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同时又强调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新提法。此外,《报告》将稳定人民币汇率放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进行表述。
滕泰分析,这说明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物价就业、资本市场与房地产的稳定,这些跟14亿中国人、所有企业相关的目标更为重要。汇率影响的是对外出口或投资的部门,首先强调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来保汇率,因此预判,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少受一些来自汇率等外部指标的掣肘。
滕泰同时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央自2009年后时隔多年的再度重提。当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跟2009年应该不大相同。彼时,信贷投放主要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扩张、基建项目、企业投资进行释放,而今这些领域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速跟过去不同。
滕泰表示,要探讨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通过推动资产价格的稳步、健康的上涨来促消费,创造财富效应,推动经济正向循环。这也是2009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当局以及2013年来日本货币政策成功探索出的一条传导机制。可以期待,通过新的传导机制,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于稳增长、保持资产价格的稳定,促消费等等起到更好的作用。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
DeepSeek横空出世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现代产业转型,亦成为2025年重头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做出部署: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向《财经》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将较为火热的低空经济、具身智能产业列为其中。接下来,在这些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方面,资金等各类资源的投入也会有更多倾斜。前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数字经济的发展亦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赋能。
“将来两年,中国在科技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井喷式发展。从中国科学技术论文发表情况看,很多方面比较超前。这些论文发表后,会转化成产品,进入产业。”刘劲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
赵刚同时指出,中国科技创新仍然存在堵点。第一,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足,这需要从基础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体系化的突破。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存在堵点。如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变成真正的新质生产力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对此,报告指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第三,整合更多的全球创新资源和力量以更好服务于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存在外部阻力。这需要做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吸引全球顶端科技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赵刚分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工程,涉及教育、人才、资金支持、创新生态,也涉及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占据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
赵刚建议,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从三方面发力。第一,民营经济创新探索成本高,普遍面临资金缺乏困境。建议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第二,建议政府或龙头企业主动提供应用场景供中小企业应用。第三,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营商环境,宽松自由包容的创新氛围。“如果条条框框卡的太严,会绑住科技企业手脚,阻碍科技企业的发展。”
对于提振民营企业预期的情况,张燕生向《财经》表示,增强民企信心,最重要是从法律、制度、政策、舆论上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给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各类资源要素分配上体现公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注重倾听市场声音,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张燕生认为,管理社会预期与信心非常关键。恢复全社会信心,使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保持乐观,非常重要。(来源:财经杂志)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