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央企的新生:翼广好御风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央企虽面临“船大难掉头”的困境,却也拥有“翼广好御风”的优势——庞大的资源网络、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国家战略的强大支撑。如本讲开头所言,面对“周期”这个大敌,虽然没有通用的打法,但却有个通用的原则:从内打破、问心求几。这八个字看似前后矛盾,却也同样遵循着事物兴衰的辩证法则。
我们先来看“从内打破”。既然是“打破”,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打破”的对象与“打破”的方法。其中“打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顽疾,而“打破”这个顽疾的工具只有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所谓“打破”,也绝非对体制的简单否定,而是要用市场化的手术刀精准切除委托代理的病灶。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顽疾,本质上源自“公共属性、市场效率、体制安全”的不可能三角。传统管理模式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引入科学的市场化契约。这种市场化契约不是照搬民企逻辑,而是建立以“有约束的放权、有温度的考核、有血性的激励”为核心的新范式。而其中的精髓,在于用规则的确定性驾驭人性的复杂性。
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代理人的逐利本能与委托人的公益诉求必然产生摩擦。解决这种摩擦不能仅仅依赖道德自觉或行政命令,而需设计出“激励相容”的制度框架。当高管薪酬的40%与经营质量目标深度绑定,当总工程师因攻克技术难关获得高于行政领导的收入,当五年递延奖金池将短期业绩与长期风险串联时,那些曾侵蚀企业的道德风险、短视行为、人才错配,便会从破坏力转化为驱动力。这意味着,让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恰好能同步实现委托人期望的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打破央国企领导的工资上限就显得很有必要。
而改革的深层逻辑,在于重构约束与自由的关系。比如负面清单中的禁止性条款,是为经营自主权划定安全操作空间;五年锁定期来约束薪酬兑现节奏,是为战略投入保留时间窗口。这种制度框架既非放任自流,也非简单管制,而是通过规则透明化、权责对等化、收益风险对称化,使不同利益主体在动态博弈中形成可持续的均衡状态。当所有参与者的理性选择自然导向组织效能最优解时,体制的韧性便成为跨越周期的真正护城河。当然,解决国企的委托代理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在理论层面甚至存在无解的可能,但我们总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再来看“问心求几”。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对于建筑央企的困境,与其苦等政策的支持,莫不如从自身的基因中挖掘进化的可能。其本质在于对组织基因的解码与重组。建筑央企的基因绝非 “钢筋混凝土”这般简单,那些在超级工程中淬炼出的复杂系统管理能力、在政企合作中沉淀的资源整合智慧、在风险管控中积累的时空平衡艺术,看似只是“央企”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副产品,实则是跨越周期的密钥。这些能力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可迁移性与可扩展性:复杂系统管理能力可转化为跨行业巨型项目的统筹力,资源整合智慧可升级为产业生态的构建力,而时空平衡艺术可升级为战略节奏的掌控力。
而能力的迁移与扩展,关键在于打破“能力固化”的认知陷阱。传统认知常将企业优势狭隘绑定于具体业务形态,却忽视了底层能力的可塑性。而对底层能力的挖掘与再包装,才是企业进行业务拓展的核心。比如某西部工程局将高原冻土施工中积累的极端环境应对经验,系统提炼为“特殊场景工程技术包”。这一能力模块不仅应用于青藏铁路的建设,更可以衍生出高寒地区新能源基建、生态修复等新兴赛道。这也印证了一个真理:竞争优势的延续不靠业务形态的守成,而靠核心能力的持续解构与再封装。
现在几乎所有央企都在大力发展战新产业。的确,发展战新产业很有必要,这既是央企的使命与担当,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诉求。但发展战新产业,并不是对照战新产业名单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关键还是应聚焦在对自身能力的充分挖掘上。我们看中铁十四局将高标准农田做得有模有样,不能仅仅归因于“十四局抢抓机遇的能力真厉害”;我们看中国电建占据了抽水蓄能电站90% 的市场份额,也不是说是因为“中国电建跟业主的关系好”。在其背后支撑的,还是它们数十年来积累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工程管理优势。
企业的消亡,往往始于对自身基因多样性的无知。而央企的破局之道,正在于将“我们是谁”追问到底,这样在回答“我们能成为谁”这个问题时,才会更加有底气。
没有永恒的企业,只有时代的组织。真正的顶级企业,需要具备跨越周期的力量。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虽然建筑央企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上升,但也逐步暴露出经营质量下降、现金流承压等诸多问题。面对困难与挑战,没有通用的战略解法,但做好以下两件事是一定没错的:以市场化的机制持续对抗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难题,通过对自身基因的不断挖掘来实现能力的迁移与业务的扩展。
三、企业的战略周期
企业的战略周期与企业管理周期紧密相关,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重点与特点。以下将结合企业管理周期的各阶段,为你详细介绍企业战略周期相关内容。企业管理周期的不同阶段与战略选择:
(一)初创期(导入期)
战略重点:创新与市场教育。此阶段企业产品或服务刚进入市场,主要目标是建立品牌认知度、占领市场份额、完善组织架构。需要大量投入来研发产品,并教育市场了解产品的价值和用途。
案例: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iPhone时,智能手机市场尚不成熟,苹果通过开发新的触屏技术和用户界面,改变了用户对手机的传统认知。同时,苹果投入了数亿美元进行市场推广和消费者教育,这些投入帮助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建立起领导地位,并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二)成长期
战略重点:市场扩张与品牌建设。随着产品或服务开始受到市场欢迎,企业需要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并加强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案例:亚马逊在互联网零售业的成长期,通过扩大商品种类和投资物流系统,实现了快速的市场扩张。根据市场研究数据,亚马逊的市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增长了超过1000%,这一增长与其市场扩张和品牌建设策略密切相关。亚马逊还注重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和购物体验,这些举措帮助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
(三)成熟期
战略重点:成本控制与市场份额的巩固。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企业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并保持竞争优势。
案例:丰田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的成熟期,采用了精益生产方式管理生产线,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丰田的财务报告,精益生产实施后,生产成本降低了20%,这一策略帮助丰田在成熟期维持了现有的竞争优势。
(四)衰退期
战略重点:战略调整,如业务转型、资产重组等措施来应对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对手挤压等问题,销售收入和利润开始下降的挑战。
案例:某中国科技公司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正在进行业务转型以应对新的挑战。
企业战略周期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五)常见问题
成长期:可能会出现组织、管理混乱等问题。
成熟期:可能面临创新动力不足、利润率下降的压力。
衰退期:需要面对如何实现战略转型的巨大挑战。
(六)解决策略
建立灵活的组织架构:保持一定跨度的扁平化结构,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加强研发投入:维持技术领先地位,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提升企业战略周期韧性的关键因素
(七)战略柔性
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使企业在不同阶段都能适应市场变化。
(八)组织学习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共享,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九)人才储备
培养和保留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十)创新机制
持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十一)周期与风险管理
1、不同阶段的风险类型
创业初期:主要是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
成长期:需要关注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成熟期:面临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衰退期:风险管理则更加注重如何实现平稳退出。
2、应对措施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
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检验企业在不同风险情况下的承受能力。
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应对突发风险事件。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