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村庄研究存在的困局是什么?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国,村庄和城市的管理模式迥异,大多数村庄存在着“信息孤岛”的现象。村庄如何发展,发展模式如何确定,发展规划如何制定,这些都依赖于对村庄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内在规律的精确把握,依赖于对村庄本身的深入研究。而在村庄发展研究中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量庞大,包括乡村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也包括古建筑、古民居、特殊土地所有权的遗产属性数据等。作为村庄研究的重要支撑,多源数据的协调和收集是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数据的精确性是研究当中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的关键。而现阶段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分散建设,缺少统一规划,数据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信息资源共享存在障碍和问题。
传统数据获取方式弊端多。在常规方式的研究中,定量分析大多基于基础性的调研数据,数据的获取则大多依靠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文献研究资料等途径,以文字和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和分析。传统调查方法可以获取较新的数据,但是村庄的分散布局导致传统调查存在样本量小、主观性较强、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等弊端,调研方式或问卷质量对研究的科学性产生直接影响。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调查机构获得统计资料、图文资料的数据相对完整,但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差,统计口径不一往往导致数据无法使用或精度不高。定性的分析则主要依据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内容多为乡村历史文化背景、环境状况等,这种方法侧重对村庄社会现象变化的微观机制的总结归纳,通过了解村民意愿,研究数据详细,时效性较高,但却以较长时间、较高调查成本为代价。
二、大数据如何发挥作用?
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打造一站式信息共享平台。比如整合各村镇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数据资源,将其“数据库”、“数据中心”网格化,在此基础上,搭建数据接口、打通数据,促进各种专业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实现统筹管理。充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与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对遗产保护点的图形文件和空间信息进行录入,结合现状乡村土地现状利用规划图,整合属性信息,添加地块的遗产属性信息包括建筑年代、用地单位信息、批准书文号等,并与相关部门反复核查信息,避免GIS数据产生转换偏差,实现基础准确无误的数据平台,为往后村庄规划的大数据库建立基础。
具体应用方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来,许多地区开始了“美丽智慧乡村”的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360全景技术、3S技术、条码技术,结合手机APP、视频监控、Wlan覆盖、智能控制等在线传输,实现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充分利用“三资”监管平台、农村“数字家园”、移动农网等建设成果,综合触摸屏、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加强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公共信息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及时发布农业科技、农业气象等信息,充分发挥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
三、大数据如何在农业领域发挥作用?
农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大数据运用。在农业领域,生产和经营环节借助于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流程的数据共享和智能决策。比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通过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使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特别是从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预期的全生产流程一直处于智能决策的状态中。
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大数据运用。在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方面,电子商务技术和农业流通模式不断创新升级。为提升产品安全溯源和定价能力,农产品电商与农资电商构建了从生产者到需求者的网上直销渠道。农业经营者可以通过随时掌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的宏微观信息,根据价格、行情变化等情况指导农业生产的品种、数量等,从而保证“智慧农业”生产导向的正确性。
具体应用方面。2010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批准了一批物联网试点项目,在河南、陕西、北京、江苏等省市启动,分别在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其中,在小麦等主粮产业上运用物联网技术及采用养牛、养猪的智能化精确饲喂系统已成为我国农作物种植业及动物饲养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路径。
重庆渝北智慧农业的实践。重庆渝北在智慧农业的实践当中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慧化。大盛镇顺龙村的阿尔泰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全方位模拟了石斛生长的环境,将石斛野生栽培的产业模式创新为工厂化栽培,公司所属的石斛种植基地已全部覆盖了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就能完成对作物的监管。物联网设备由室外气象站、环境监测传感、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及数据管理操作系统四个模块构成,操作人员只需对石斛最佳生长条件进行设定,物联网系统就能根据设定自行喷水降温或是开启通风功能等,安装在石斛种植基地里的传感器还能及时传回空气温度、光照度、土壤湿度等信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自动化管理。同时,借助物联网系统使生产运行得以系统化。在渝北地区的葡萄种植农庄,运用环境数据实时采集、远程视频监控、自动喷灌等智能化控制,通过物联网系统发出指令,根据系统检测提示,通过手机终端进行点击操作,装有自动灌溉系统的水管就会自动打开,按照指令进行工作,实现了全程自动化生产运作。
北京地区智慧农业的实践。北京智慧农场综合服务平台是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项目,由农场云智能管理平台、政府决策分析平台、渠道商服务平台组成,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数字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品牌营销、产销对接、决策分析等一体多元化的服务,提高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促进产销对接,实现农场生产效能和经营收入的双重提升。平台已在北京600余家农场进行了应用,覆盖基地面积40万亩,并提供了超过100次的品鉴会、社区市集活动、果品特色休闲节等渠道对接服务。通过智能平台建设和数据收集分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所打造的智慧农业充分挖掘了农业发展的潜力,节约了人力和成本,为农业未来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最佳方案。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模式是更好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路径。要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收集、分析、整合关键信息,通过积累海量数据,加快数据流转,对包括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服务、环保、民生等在内的各类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