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汇率左右企业的业绩
出口企业业绩恶化既有对美出口减少这一量的原因,也有汇率变动导致的价格原因。从销售额和利润上看,企业利润率的下滑远大于销售额的减少率,这才是企业业绩恶化的根本原因。
股价波动受企业业绩的影响,而企业的业绩又受制于汇率。日本股价受汇率的影响非常大,自2007年夏季以来两者的走势几乎完全同步。
如前所述,汇率每升值1日元,丰田汽车的年营业收入就会减少400亿日元、本田减少200亿日元、日产减少145亿日元、索尼减少40亿日元。2008年夏季各企业假定的汇率如表1-7所示,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换102日元的企业居多。其后,各企业根据日元升值走势对假定汇率进行了调整。?
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出口关联企业都因日元升值而减收,钢铁企业就是其中一例。原本钢材的出口金额与原料进口金额几乎是相当的,但由于进口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价格上涨了1倍、煤炭上涨了1.5倍),进口金额大幅度增加,因日元升值使企业收入增加。在2008~2009财年,神户制铁公司预期收入从原先的预期调高50亿日元至2000亿日元,新日本制铁的预期收入由4500亿日元调高到5600亿日元,JFE钢铁公司的预期收入由4500亿日元调高到5000亿日元。
(五)“改革改变了日本”的说法是诓骗
近几年来,日本企业的收益状况持续改善,2007~2008财年所有东证一部的上市企业实现了连续六年的增产增收。
对此,有人用“日本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来解释。早在2005年也有一种主流的说法——“日本已经走出了长期不景气的低谷,开始步入新的增长阶段”,作为该看法的印证,股指也从2005年起显著回升。伴随股指的回升,“今后是日本的时代”这种声音也时有耳闻。
企业实力增强的重要表现是与其他企业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产品,并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非价格竞争力。如果日本企业实力真的增强了,因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收益大幅度下滑的现象就很难理解;因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的股价跌幅大于美国的现象就更难以理解。
“改革改变了日本”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诓骗,日本经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好转。出口增长不是通过提高日本出口产业自身竞争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扩大出口量和日元贬值来实现价格竞争力的提高。
(六)景气复苏的基础脆弱
日元汇率在1970年夏季达到了历史性的低点,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除以各个贸易对象国相对于日本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上看,1985年广场协议前日元呈贬值趋势。
由日元贬值导致出口增加,自然会提升出口关联企业的业绩,另外美国住宅价格泡沫也助推了汽车消费,所以说景气复苏的基础是十分脆弱的或者说是被贴了金的。这是此轮股价暴跌的原因之一。
世界需求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恢复,可是汇率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出口产业的出口业绩恢复到数年前的高点更是不敢想象的,这也是日本股价下跌的原因之一。
制造业正经受着双重打击,其一是世界需求(特别是美国的需求)减少导致销售额萎缩,其二是因日元升值导致的利润降低。尤其是日本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也宣告了日本支柱产业的现行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由此可见,“日本股价暴跌与日本经济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受美国景气衰退的间接影响”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应该说:“日本不是受美国的影响,而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参与者”。
(七)外需依存
所谓的“外需依存”是指外需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外需是指来源于国外的需求,也就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如本书所述,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称为“贸易顺差”或“净出口”。外需依存是个动态概念,在2002年以来的景气复苏中,外需的贡献比较大。2008年1~3月的GDP增长率为0.8%,其中的0.5%是来源于外需的贡献。
在内需中,如果企业的设备投资是由于旺盛的海外需求引发的,则这部分投资需求也可以看做是间接的“外需依存”,2002年以来的景气复苏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外需依存”与“贸易依存度”是有区别的,“贸易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占GDP的比率。
如表1-8所示,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与美国接近,在世界中属于比较低的国家。从出口依存度上看,2006年出口额占GDP的比率为14.9%,与韩国(36.7%)、中国(36.9%)、德国(38.8%)相比,算是相当低的(欧洲各国的出口依存度高是由于欧盟内部贸易比较活跃)。从进口依存度上看,日本(13.3%)低于美国(14.5%)。
(八)无法摆脱的工业化阴影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瓦解和中国等新兴国家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使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下降。
在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中,最大的受益者要属美国。2007年美国股指是1990年的5倍(参见图1-1),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是爱尔兰、英国、北欧诸国等。
然而,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日本的产业结构并不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结构的最大变化就是进口结构的变化。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是进口原材料,将其加工为工业制成品,再将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国外。作为该结构的反映,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粮食、原材料进口占总进口的3/4,工业制成品进口占1/4。
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基本结构特征发生了变化,两省基本持平,而现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率略高于粮食、原材料的比率。从进口商品的种类上看,机械类零部件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比较显著,1995年机械类零部件的进口额超过了原油进口额。
可是,日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新兴工业国家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与新兴工业国家竞争而招致了国内产业疲软,这主要是受原有产业结构的制约。2007年日本的股指仅相当于1990年的40%(参见图1-1),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日本政府为了支撑原有的产业模式,就不得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政策。也就是说,真正的结构改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而采取相反的经济政策。有人说:“小泉内阁实施了改革政策”,但从经济层面上看,他依然是用低利率和日元贬值政策保护原有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由于长期持续采取异常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干预政策等——译者注),进而引发国际投机,即资本向高利率国家流动。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日本股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日本采取“人为推动的日元贬值”的政策。股价暴跌只不过是向零泡沫状态的回归而已。这种回归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以美国次级贷问题为契机罢了。正因如此,如图1-2、图1-5所示,日本的股指跌幅比美国更大。那些把日本股价暴跌说成“受美国影响”的说法,就是在转嫁“日本经济政策失误”的责任。
(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