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旅游”,这是更合乎实际的基本认知。这得从人类社会的“五生”需求说起,即原住居民的生存需求,当地人、投资者及外来者的生产创业需求,大家共同的生态和生活需求,城市高端人群的生命质量需求。以上分别构成旅游扶贫、农业旅游、旅游投资、旅游文创、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等。需求主导产品,需求主导产业,需求主导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从这方面说,旅游只能是被动的“+”,是从动者,是新兴产业的导入点和提升点,而不可能成为主导者。
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旅游业界,人们都已有比较明确的共识,任何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关键是两手抓,一是盘活和搞好存量,二是追加有效增量,这两者如同鸟儿之和谐的两翼,缺一不可。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形势下,在消费需求快速升级换代的这个时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又提上重要日程,无论是各级旅游部门,还是涉旅的各种企业,都应该去“务虚”一下,做一些战略性的思考。这个“务虚”不是谈什么“情怀”、唱什么高调,而是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思考一些现实问题、说出一点儿实话,旅游行当的“票友”做不了这事儿,莺歌燕舞者们也做不了这事儿。但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看,这些事情是不能回避的。
第一,说的与做的
什么是转型升级,转什么、升什么?大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一套路子,应该起码地搞清楚。在行政权力的主导下,行业上下不断造些新词、新语并不难,关键是在做法上能否有统一的新行动。如果只是说法上新了,具体做法上还是老一套,那就是新坛子装老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说到底,还是观念和意识没有变。
几年前,在东南沿海一个省参加活动,一位曾任过多年地市级旅游局长的人,一旦转任了某县的县委书记,就拍板大建旅游小镇,目标是投资几十亿元去建设现代版的土楼系列,而该县却有2万座以上的老旧土楼在朽烂。从特色小镇的角度看,他是先行者;从发展方式来讲,却算不上是转型升级;从资源利用来讲,他是捧着金饭碗去借债烧造一个新的瓷饭碗。他是真的不明白旅游发展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无独有偶,一位多年任计划单列市旅游局副局长的人,调任到了一个风景名胜区主政,按说他是懂旅游的。在他上任不久,就召集了一个群贤毕至的高规格旅游研讨会,目的不是广纳专家意见,而是把他胸有成竹的韬略拿出来,让专家给予附和与吹捧。他的想法是,这个景区要大兴土木,投资数亿元建设一个宏阔壮观的停车场、游客中心,还有系列化的“面子工程”。
这两个例子说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关乎着要出政绩,即使他很懂得“转”和“升”的必要性,也很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要继续去搞老一套。因此,要求切实推动转型升级是一码事,相应配套的考核与评价也是绝不可怠慢和缺少的。否则,就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喊得转型升级震天响,但实际做的却是与转型升级背道而驰的事情。
在参加以转型升级的名义召开的产业项目投资论证会,旅游项目投资库里都是几十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乍一看确实觉得宏伟和辉煌,但扪心自问也有些忐忑。如果把这些项目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稳扎稳打、做深做细,那是一回事;如果是两三年、三五年内就都落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怎么样做才能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投资大项目当然是优化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假如这些项目投不好呢,投的不是旅游产业结构上所必需的项目呢?岂不是又轮回到粗放和低效发展的老路上吗?
第二,存量与增量
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旅游业界,人们都已有比较明确的共识,任何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关键是两手抓,一是盘活和搞好存量,二是追加有效增量,这两者如同鸟儿之和谐的两翼,缺一不可。从旅游行业的情况看,各地比较踊跃的是抓增量,而相当忽视或不愿意触及的是盘活存量。
下决心盘活存量,就是要让那些半死不活、叫好不叫卖的东西,想办法使之有活力、有业态、有市场。解决了这一部分的问题,就能释放出很大的消费空间。其实,每一个省市县都可以做一些统计,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全省水平的旅游项目有哪一些,再组织专业人士分类调研把脉,理出存在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限期解决或逐步缓解相关问题。其中,那些带有共性的一些问题,应该作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教训,由旅游高层主管部门加以汲取。
追加有效增量,就是要坚决斩断某些惯性思维和做法,从有利于推动转型升级去筛选项目,目标就是促进真转型,选一个就应是一个、成一个,而不是表面上叫休闲度假,实际上还是门票经济;表面上挂了旅游的名,实际上却是房地产项目;或者是顶了一个响当当的空名、一个大大的空壳(度假区),实际上却是好听而不顶用的东西。对于一些投资甚巨、表面看与旅游相关联的项目,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态度,到底对旅游有多大、多长久的拉动作用,心中应该有一些数。最好不要充当给人家拉生意、帮人家点钱,最后旅游效益不佳但又不能撇清自己责任的角色。有些投资甚巨的项目,既然最初打着旅游项目的旗号,也统计到了旅游投资的账本上,到它开业以后效益不行了,似乎就与你没有多大关系了,也不再主动认它是旅游项目,这种处事方式既有些简单化,也多少有些不够厚道。
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应该作为一条原则、一个导向,不动摇、不含糊。如果一个地方存量问题比较多,就得慎重对待再上增量。旅游部门可能推托自己不管审批,但现实中需要审批的项目是极少的,没有审批权不等于就可以不作为。起码可以发布市场需求预告,告知所在的地市县领导和业主,哪一些旅游项目是不大好的,要限期补充业态、搞活业态,也可建议他们从一个地区的全局来考虑,限期研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要形成一种强调旅游产出绩效的舆论氛围,让综合效益好的一批旅游项目光荣起来、体面起来,而不是只看谁帽子大、背景强,似乎成了5A级景区、国家什么示范区、世界遗产地,就是大功告成、高枕无忧了。这显然是把工作导向和监管目标,当作了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创建一个5A级景区,只是景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了,不代表一个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好了,更不能一俊遮百丑。旅游上级部门在对行业的考核中,效益必须是第一位的,而不应是看下级对你指挥棒的恭顺度、对创建达标部署的响应度。
如果上述观点有道理,今后各级旅游局举办建设项目务虚会或专题研讨转型升级时,就应该还有一些材料是专门针对如何盘活、改良存量的。只关注投资量的大小,而不论投资效益如何,这样的政府部门“作为”是可以不要的,因为最终结果是对整个行业不利。既然我们大倡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就应该敢于对市场容量已经饱和的项目,在政府部门官网或通过旅游协会,发布旅游产业市场需求的目录名单。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