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高科技打压
中方在面对美国科技封锁和打压时,更需冷静应对,吸收借鉴日本、韩国当年的应对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保护知识产权、放松管制、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改善营商环境。
第一,避免国民心态的过度膨胀,避免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的舆论导向。80年代初,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一定优势地位,产业不断升级,“日本第一”的过度膨胀导致对形势认识不清,一再误判并错失机遇。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之前,国内存在一些过度膨胀的思潮。中美贸易摩擦无异于最好的清醒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大学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等领域跟美国的巨大差距。中国新经济繁荣大部分是基于科技应用但是基础技术研发存在明显短板,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谦虚学习、韬光养晦、改革开放。转危为机,化压力为动力。
第二,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对于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美方的技术封锁,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展现开放自信。美方持续对华高科技打压,我们不宜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方向引导,而应往形成改革开放共识的方向引导。最好的应对是顺势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类似1960-1980年的日本、1960-1990年德国产业升级应对模式,而不是1985-1989年日本货币放水刺激应对模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开国内行业管制、降低制造业和部门服务业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下决心实施国企改革、改革住房制度、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大规模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改善营商环境、发展基础科技的大国重器等。
第三,始终坚持政策自主,保持发展的独立性,不拿核心利益如发展高科技、产业升级等做交换。80年代美日两次签订的半导体双边协议,正是因为日本在军事和国防高度依赖美国而无法保持政策的独立自主,日本尚未实现技术全方位超越就遭受打击,这严重拖累日本半导体发展。因此,面对美国借贸易摩擦名义打压遏制中国高科技领域,我们要坚持底线,不能因外界压力而丧失自主权。
第四,坚持新技术研发,持续加大研发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日本汽车与半导体产业在贸易摩擦后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充分说明贸易摩擦本身并不能打垮行业的竞争力,核心技术的持续研发才是决定产业长期兴盛的关键。
第五,正确、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支持教育、融资、研发等基础领域,而非补贴具体行业、特定企业。从日本、韩国发展半导体、90年代美国半导体复兴的经验来看,在追赶阶段由于一般有明确的目标,整合产研学集中攻关,产业政策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产业已经进入技术领先阶段,由于未来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产业政策规划出现偏差的风险加大,应更多侧重间接扶持产业发展,尤其是教育、融资、基础研究。在贸易摩擦导致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企业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持续创新和投资,需要政府稳定企业预期。当前中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美国频频指责《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属于非市场行为,但实际上美国就一直在运用产业政策支持高科技产业,例如半导体发展早期,军方和政府充当最大采购方来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面对压力,我们必须保持定力,积极支持对芯片、基础软件等短板领域以及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发。
第六,完善自由贸易制度,支持WTO改革,同时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进程,推动中美自贸区的谈判。完善的贸易制度是韩国成功挤进发达国家,并完成产业升级的因素之一。以科技为核心,韩国政府通过调配资金和修订政策来支持、服务企业发展,不断完善贸易制度。自韩国1987年修改宪法结束独裁政体,政府对贸易尤其是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的直接干预减少,更多是通过增加基础建设扩大订单等间接方式支持技术发展。截至2018年10月,中国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16个自贸区协定,正在进行13个自贸区谈判,远低于韩国已经达成的52个自贸区协定。中国应加快自贸区谈判进程尤其是重点的中欧、中日韩地区,推动中美自贸区谈判。支持WTO在争端解决机制、国企竞争中性、投资、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改革。(来源:恒大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