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将现在类比为美国80年代,宏观经济总体平庸,但类似可口可乐、沃尔玛、台积电、卡特彼勒、3M等伟大企业崛起。《海外核心资产启示录系列》报告旨在研究它们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当8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下降,结构分化时,公司如何调整战略,超越其它类似处境的公司,做到基业长青。对投资者而言,80年代是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声名鹊起的时代,而资本市场的赢家模式是找到优秀的公司跟企业家一起成长。
卡特彼勒是建筑工程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工业用燃气轮机以及电传动内燃机车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扩张、于经济周期低谷中砥砺前行的典型案例。我们本篇报告重点关注的是:(1)卡特彼勒如何从一个伊利诺伊本地企业发展成全球跨国企业,(2)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公司如何调整战略,如何超越其它类似处境的公司,做到基业长青。
纵观卡特彼勒全球化历史,马歇尔计划助力卡特彼勒走向世界,其全球化扩张路径可以分为3个路径:(1)1925-1949年,立足本土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2)1949-1980年,拓展发达国家市场;(3)1980年至今,进军新兴市场,成立合资公司和生产基地。策略上,扩张方式从直接出口到建立海外销售办事处,从成立合资公司再到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先易后难,逐步升级。
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结构分化,卡特彼勒的抗逆境能力充分体现管理层的决策智慧:(1)重置生产流程:摒弃批量生产,拥抱柔性制造;(2)改革组织架构:由集中控制的成本中心转变为总经理掌舵的利润中心模式;(3)启动六西格玛与精益生产,注重品质提升和成本降低;(4)发展配套增值服务,多环节寻求利润;(5)未雨绸缪,制定“低谷期战略计划”,在不损害复苏前景的前提下迅速调节产量、降低成本。
卡特彼勒的非凡成就是完善的代理商网络、整个业务周期坚持研发投入、在全球范围扩大经营能力、在困难时期的深谋远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和具体战略性决策为中国处于类似处境的企业提供了指导意义。
从股价驱动因素来看,80年代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行业面临衰退及强劲竞争对手,此时对估值的杀伤力尤为剧烈。当卡特彼勒全球龙头地位确立后,投资者更理性对待经济敏感型公司的业绩波动,同时给予龙头公司估值溢价。
一 、卡特彼勒基本介绍
卡特彼勒始建于1925年,经过90多年的发展,2017年,卡特彼勒全球销售及收入总额为455亿美元,是建筑工程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工业用燃气轮机以及电传动内燃机车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业务覆盖全面,产品品类齐全,市场面向全球各地,拥有全球超过237家制造基地(包括铸造、大修、再制造)和近10万名雇员。
(一)业务部门
工程机械、资源行业、能源和交通行业是卡特彼勒三块主要的业务部门,并通过金融产品部门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
——机械设备基本包括各类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平地机等工程机械所有产品类别,在广度、长度和深度上均具有全球优势。
——资源行业包括大型履带式推土机、大型矿用卡车、井下采矿设备、电铲、吊斗铲、液压铲、钻机、边坡采矿机、隧道钻挖设备等产品类别。
——能源和交通业务包括发动机、涡轮机、修井压力泵、电力设备等,可用于油气、发电、船舶、工业等应用。
——金融产品部致力于为客户和代理商提供采购和租赁Cat和其他品牌设备的融资,以及为代理商提供与Cat产品销售有关的融资。
(二)经营情况
卡特彼勒业务具有敏感的商业周期性,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客户倾向于更高的资本开支、购买更新的工程设备,当经济衰退时,客户会推迟购买新设备。因此,卡特彼勒的经营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其业绩起伏较经济波动更明显。
重要的是,公司能够从低谷中迅速反弹,并恢复其业绩。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二战、70-80年代的美国经济转型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卡特彼勒每一次化险为夷、始终屹立于全球工程机械龙头地位绝不是偶然。
卡特彼勒营业收入自2012年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5年下滑,这种状况在2017年得到反转,公司业务强劲增长,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回升。
卡特彼勒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分化期中国制造业寻求新的出路提供了借鉴意义,我们本篇报告重点关注的是:(1)卡特彼勒如何从一个伊利诺伊本地企业发展成全球性企业,(2)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公司如何调整战略,如何超越其它类似处境的公司,做到基业长青。
二、卡特彼勒发展历史
1925年,贝斯特和霍尔特公司合并组成卡特彼勒拖拉机公司,卡特彼勒正式成立。
(一)30年代,于大萧条中幸存
卡特彼勒合并成立四年后,美国经济遭遇大萧条,公司销售额锐减71%,借助向工业化时期的前苏联销售设备和零部件,卡特彼勒幸存。经济萧条期,卡特彼勒依然重视研发新产品,创新地将柴油机替代汽油机应用到履带式拖拉机上,这种新产品生产效率高、操作费用低,是当时萎靡不振经济下用户合适的产品选择。
(二)二战之后顺势而兴,开启全球化征程
战备军需和战后重建为卡特彼勒带来了充沛的订单,卡特彼勒不断扩充产能,在全国兴建工厂、开拓新产品线。欧洲和亚洲同样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重建国家,卡特彼勒顺势开启全球扩张。1946-1980年,卡特彼勒营收年复合增速11%,进入快速发展期,海外收入是卡特彼勒的重要收入来源,占比不断上升。
三、马歇尔计划助力卡特彼勒走向世界
在马歇尔计划的浪潮中,卡特彼勒很幸运地站在了浪尖上,回顾卡特彼勒全球化的历程,一方面,全球各地对卡特彼勒的需求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马歇尔计划为卡特彼勒提供了政策背书。
马歇尔计划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在1948年4月签署,其目的在于帮助欧洲复兴从而抵御苏联的扩张。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4年时间内,美国共给予了OECD国家130亿美元的援助,占1948年美国GDP的5%,从规模上而言这一计划非常巨大。美国在当时面临大量退伍军人复员和军用品产能过剩,通过对外援助,也避免了美国二战后的经济衰退。
马歇尔计划启动后,1950年,卡特彼勒在英国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卡特彼勒向跨国经营迈出了第一步。1954年,卡特彼勒在巴西和澳大利亚分别成立新工厂。1956年,卡特彼勒在英国建造2座工厂,在北美洲、加拿大也建立了几家新厂和分公司。卡特彼勒的国际业务版图不断扩大,新产品运销世界各地,确立了其在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霸主地位。
马歇尔计划创造需求的模式启动了全球黄金增长时代,当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红利享受殆尽时,卡特彼勒进军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为卡特彼勒的成长铺平道路。中国是卡特彼勒最关注的市场,70年代,卡特彼勒首次向中国提供38台铺管机并在北京成立了销售办公室,80年代向中国签署一系列转让技术协议,90年代在国企改制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卡特彼勒投资建厂,从此加快进军中国的步伐。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