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县域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一)
发布时间:2024-03-24

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任务。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既要有顶层的统筹规划,也要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其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一、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效

1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加大

当前,商业银行在监管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培育新发展模式,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增强,资源倾斜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涉农贷款规模连续多年攀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明显增强。据统计,2007年,我国涉农贷款余额为6.1万亿元,而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较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比同期本外币贷款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数据显示,国内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规模从2010年的5.7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25万亿元,累计增长325.44%。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和服务“三农”、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县域金融服务日益重要

各地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组成了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县域金融力量”,成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基层实施者。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充分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强化互动合作、构建共同发展模式,不断面向农户、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多维度支持乡村经济发展。

3、乡村金融模式推陈出新

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模式创新,探索新型服务路径、强化风险管理效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普及推广价值的服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通过经营关联化与农户集中化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监督成本、契约执行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助力涉农金融机构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供应链金融以“链式信用”取代孤点信用,将优质主体的盈余信用链式传播覆盖至产业链整体,提升了信用不足主体的金融可获得性。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支持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为链上主体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促进全产业链均衡增值。例如,西峡农商银行基于西峡地区香菇产业资源优势,针对香菇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分别推出了“菌货通”“购菌通”“储菌通”“企菌通”“销菌通”等信贷产品,成为推动西峡香菇产业形成百亿级大产业的“链式金融”力量。

平台金融模式。搭平台、引资源,各类平台化模式兴起,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平台金融模式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履约效率、助力形成规模化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厦门国际银行依托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借助省级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补偿增信手段,通过“快服贷”产品为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微主体提供“茶商贷”“茶厂贷”等“乡村振兴贷”系列普惠产品。

绿色金融模式。融入ESG理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确立和推进,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步伐加快,融合了绿色发展理念的乡村振兴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乡村朝着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例如,2022年初,农业银行在山东高青县推出“黑牛养殖+光伏发电”“鱼虾养殖+光伏发电”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持。

产业帮扶模式。以金融服务为基础,进一步提供消费帮扶和产业帮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涵不断扩大。消费帮扶助力农产品销售,以平台为连接,结合线下销售和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收益低的问题。产业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机制,从单一的金融帮扶延伸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例如,光大银行通过“光大财精彩”平台开展助农“直播带货”,上线多款助农商品,截至2021年末已累计为全国19个省的107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16家企业提供了产业帮扶。

4、风险防控方式独辟蹊径

如何化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众多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方式。

创新服务模式。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叠加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包括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在内的众多金融主体或类金融主体进入乡村振兴领域,通过银保、融担等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例如,天津农商银行采用“银行+保险+再贷款”模式为生猪养殖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防范融资风险。这种方式更适用于规模大、实力强的涉农企业;对于收益小、风险大的小型涉农主体,担保、保险等机构介入意愿不足。部分银行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惠农贷款项目提供优惠信贷。

“一对一、面对面”扎根基层的服务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办公室服务”,由工作人员走进农户、融入乡村,深入了解乡村信用状况,为乡村居民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金融方案。例如,宁德农商银行为解决福建省桃花溪村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实施“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派金融助理驻点服务以打通信息通道,开展“一户一表”村民登记建档工作,建立村级大数据库。同时,采取“边推进边化解”的方式,斩断家人不良牵连关系,为家庭成员中征信良好的一方授信,对不良贷款客户给予“一户一策”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做大分母、做小分子”的方式逐步降低了不良率。

5、数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效率方面,提供操作便捷、程序简便、逻辑清晰的数字化服务。商业银行均致力于加强金融科技建设,着力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涉农服务的便捷度,提升涉农服务的友好性,打通涉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例如,网商银行自主研发了一款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金融科技产品“大山雀”,通过卫星接收农作物光谱反射判断农作物种类、长势,进而预判产量和产值,实时生成信贷额度。“大山雀”让卫星掌握“信贷员技能”,实现“天地连接”,诠释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靠天吃饭”,金融服务效率较其他同类银行可谓“一骑绝尘”。

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化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质效。一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据要素资源化、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资产金融化。例如,陕西省农信联社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两权”抵押贷款管理平台,将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产权交易中心、村委会、农商行等机构纳入区块链,实现“两权”数据在线即时传输,促进“两权”数据金融化。二是综合运用包括区块链、物联网、5G等在内的新技术和新方案,在优化涉农服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升风险管控质效,充分解放商业银行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


地  址:成都市双楠路龙门巷50号  电  话:028-69295652  手  机:13980851861 / 13880816811  邮  箱:zshceceo@163.com  Q Q:1183018636

Copyright @ 1998 - 2012 www.zsh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智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蜀ICP备2024073607号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