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专业化战略为企业经营打通巅峰之路(一)
发布时间:2025-07-16

企业的竞争逻辑与行业的发展逻辑息息相关。在增量时代,企业核心的任务是跑马圈地,尽可能地拓展市场份额;但在存量时期,一味地贪大布局未必是良策。当前,中国企业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变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

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专业化发展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如全球排名前 50 的工程承包商中,德国霍克蒂夫、西班牙 ACS 等企业在经历行业低谷时,均通过聚焦环保工程、通信工程、国防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突破实现持续增长。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提升专业化能力也是避免同质竞争、实现战略突破的关键手段。

一、“专业化” 并不是中小企业的专利

在战略管理理论中,专业化战略特指企业通过资源聚焦,在特定市场或技术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的竞争模式。相较于多元化战略的 “广度优先” ,专业化战略更强调 “深度突破” ,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技术专精化。其表现为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形成系统性知识积累。比如日本大成建设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拥有数百项专利技术,其研发的 “自攀爬式模板系统” 实现混凝土浇筑、结构检测与物料运输的同步作业,可极大提升施工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二是市场细分化,该特征强调对目标市场的精准定义与持续深耕。如法国万喜的子公司 Cobra 聚焦光伏电站 EPC 市场,建立从组件选型、电站设计到智能运维的全周期服务能力。这种聚焦使企业能够深度理解客户痛点,进而形成解决方案的定制化能力。

三是服务集成化,即通过整合设计、采购、施工与运维(EPCO)等环节,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美国 SSOE 集团在半导体工厂建设领域打造 EPCM 全周期服务能力,其智能采购系统运用机器学习预测设备交付周期,大大提升了关键部件的采购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化战略并非中小企业的专属选择。大型企业集团通过组织架构创新与资源整合,同样能在专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看世界最大的总承包商中建集团,通过设立中建钢构、中建安装等众多专业化公司,对房建主业进行了补链强链的同时,各公司在其专业领域亦取得了领先地位。

其实,相较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若能精准聚焦,反而更容易获得专业化的战略红利。一方面是由于大型企业通常具备技术储备、资金与客户网络的冗余资源,拥有更多的筹码进行专业化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突破往往存在于跨领域的应用。大型企业因为多元化的业务积累,更易获得复合创新能力,这是单一业务的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二、“专业化” 并非狭义的 “产品线”

近年来,随着几大建筑央企深度践行 “产品线” 战略,很多人即认为专业化战略即为产品线战略。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践行专业化战略有诸多维度,主要包括业务维度专业化、市场维度专业化与组织维度专业化三种。

1、业务维度专业化

业务维度的专业化聚焦细分领域的深度突破,可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对象的专业化。比如在医疗建筑、数据中心、洁净厂房等具备特殊功能需求的领域,企业通过建立专属建造标准、积累行业数据库实现差异化竞争力。产品对象的专业化也正是产品线战略的思想来源。二是施工工艺专业化。比如在岩溶隧道掘进、超高层钢结构安装、深基坑逆作法等关键技术环节,其专业化思维体现为工艺工法的持续迭代。如通过研发高效注浆设备、高精度焊接机器人等专用装备,可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显著提升工程品质与安全系数。这种专业化的施工工艺,本身即可成为排他的产品。

2、市场维度专业化

市场专业化要求企业建立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筛选机制,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区域聚焦,即在目标市场建立深度属地化能力。比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通过设立区域总部、建设属地化供应链、培养本土化团队,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深度服务能力。二是客户聚焦,即针对不同客群定制服务模式。比如针对政府平台公司、商业地产开发商、产业园区运营商等不同客户类型,定制差异化的服务包。对政府客户强化 “投融建营” 一体化能力,对商业客户提供低成本与短工期的定制化产品,对产业客户则侧重工艺设备协同安装等生产配套能力等。

3、组织维度专业化

传媒学大师麦克·卢汉有一个颇有洞见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媒介即信息。传统观点认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但麦克·卢汉觉得媒介就是信息本身,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信息。电影院里放的电影与电脑里放的电影,虽然放的内容看似一样,但却是两个物种。因为人们的观影体验不同,而体验也是信息的一部分,因此,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业务的载体,但其实,组织本身就是业务。成立专业化的组织,就是在构建专业化的战略。比如很多大型集团通过分立专业子公司、并购专项技术团队、设立研究院等方式,将专业化能力沉淀为独立的作战单元。这些专业化的子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品,这种思维模式虽然略有抽象,但给了我们一种启发:与其研发专业化的产品、构建专业化的能力,不如把视角聚焦于打造一家专业化的机构。

我们回头再来看产品线战略,以行业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产品线战略确实可以看作是专业化战略的高级形态。但前文说人们对于产品线的理解过于片面,片面的原因并非由于产品线不高级,而是我们对于产品线的理解过于狭隘。产品线不仅是医院、学校、超高层等这些建筑物的种类,任何一种竞争优势,皆可成为产品本身。就像对于小米而言,雷军本身就是产品。

三、“专业化” 的终局是品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专业化战略的终极目标并非业务指标或市场数据的增长,而是构建客户认知中的“不可替代性”,而这恰恰就是品牌价值。只有当建筑企业用品牌化思维重构专业化战略时,才能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溢价,将专业能力升维为行业话语权。既然是提升品牌价值,我们就可以采用打造爆款品牌的思维方式来践行专业化战略,总体分为三个步骤。

1、选出有爆款潜质的产品

专业化战略的起点是精准选择“战略级产品”。这类产品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具备“技术—市场”的双重壁垒。技术壁垒体现为企业在特定领域形成的专利体系、工艺标准或数据沉淀,能够形成他人难以复制的知识资产;市场壁垒则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解构,例如在细分领域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或针对特殊场景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等。其二,符合行业价值迁移趋势。建筑行业的专业化方向需紧扣时代命题,例如绿色低碳技术、数字化建造体系、存量更新服务等。与此同时,目标产品最好是由“需求驱动”的,而非“政策驱动”的,且这种需求应该具备中长期的持续力,如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建设等。

除此之外,不同级别企业的选品逻辑也略有差异:大型企业可聚焦“行业级爆款”,中型企业可打造“区域级爆款 ,小型企业则需锚定“工艺级爆款”。

2、对产品进行立体包装

专业化能力的价值实现,本质上是对专业优势的解码与重构。企业需突破“技术本位” 思维,建立从能力沉淀到价值感知的转化体系,即通过三个层次的逻辑跃迁实现专业价值的有效传递。

第一层:系统性整合,打破价值碎片化。专业技术的深度往往伴随着复杂性和隐蔽性,若以孤立形态呈现,极易陷入“技术自嗨”的陷阱,企业需将分散的技术点整合为有机系统。例如,将某项核心技术嵌入设计优化、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的完整链条,形成可复用的方法论体系,从而摆脱单一技术可替代性高的竞争困局。

第二层:体验量化,跨越认知鸿沟。建筑服务的专业价值常因工程交付的滞后性和技术术语的抽象性而被低估。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建立“技术指标—客户收益”的翻译机制。例如,将工艺创新对施工效率的优化,量化为“每万平方米节约 X 人/天”或“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降低 Y%”。这种量化表达既降低了客户的决策成本,也为专业溢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三层:符号提炼,占领心智认知。符号化的本质是将复杂专业体系浓缩为可传播、可记忆、可联想的认知入口,从而在客户决策系统中建立条件反射式的品牌关联。企业需从技术体系中提炼出兼具差异性与共鸣感的“超级标签”,例如“零碳建造专家” 、“机场专业户”等。

3、尽可能增加客户的获得感

品牌价值的最终确立,依赖于客户在合作全周期中不断增加客户的获得感,而获得感的增加,一方面源自风险的可控性,另一方面由于过程的体验感。

风险可控性是通过制度创新重构双方的权责边界。企业需将专业能力转化为风险兜底的信用凭证,例如建立动态评估模型,将技术参数与履约风险量化绑定,使客户清晰感知风险可控。其本质是企业主动将自身利益与客户价值深度嵌套,打破传统甲乙方博弈关系,进而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共生模式。

过程体验感的塑造并非单纯的“服务态度友好”、“满足客户需求”,而是让客户心里感到踏实。纵观行业内的企业,不偷钢筋水泥,不虚报计量者屈指可数。在我看来,若有哪家企业真心拥抱数字化技术,令项目各类过程数据做到真实、可视,那它一定会成为创造客户价值的集大成者。

专业化的本质是“不可替代性”。在存量市场中,专业化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不二选择。专业化战略并不是中小企业的专属选择,也并非狭义的产品线战略,产品、市场、组织等维度差异化能力的打造,都可以成为企业专业化战略的破局点。但无论选择哪种思路,在细分领域形成客户的“品牌认知”则是专业化战略的至高追求。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


地  址:成都市双楠路龙门巷50号  电  话:028-69295652  手  机:13980851861 / 13880816811  邮  箱:zshceceo@163.com  Q Q:1183018636

Copyright @ 1998 - 2012 www.zsh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智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蜀ICP备2024073607号

技术支持:中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