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提升在全球天然气治理中地位的地缘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空气治理的需要,天然气消费量迅猛增长,2016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0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已高达34.3%,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在亚太地区中国LNG的消费增速也居于首位。中国正进一步依赖于全球天然气贸易市场,尽管当前尚处于有利的天然气贸易环境下,但从长远来看,不断扩大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必将成为制约中国能源供给、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典型的天然气消费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面临的地缘战略环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地缘政治经济占据优势,中短期内天然气安全可供
伴随国内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和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的迫切需求,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将稳步提升,2016年占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达到6.4%。当前,陆地管道天然气进口量540亿方/年,仍然是中国进口天然气的主体,西气东输一线(300亿方/年)、二线(120亿方/年)共计通气量达420亿方、中缅管道通气量达到120亿方;[14]从中国天然气供应结构方面来看, 国内供应占65%,国外供应占35%,在国外进口来源中,管道天然气进口占比18.5%,主要来源于俄罗斯、中亚地区;LNG进口占比16.5%,主要来源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
从陆上通道供应安全方面来看,西线、西南线、北线天然气长期稳定的供应是中国天然气供给安全的核心。潜在的威胁包括来自俄罗斯、缅甸、中亚地区国家天然气断供、减供。从中短期看,建立在地缘政治互信基础上的中俄、中缅、中国与中亚国家外交关系将保持稳定,并借助“一路一带”倡议进一步强化彼此的天然气贸易合作。但同时,中亚国家同美国、印度,俄罗斯同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同样存在已有和潜在的合作关系。从长期看,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仍然具备开辟天然气多元化输出通道的选择,一旦未来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价格出现大幅增长,不排除这些国家在多国间搞平衡外交的可能,届时将加剧中国西线、北线的天然气断供、减供的风险。除了天然气地缘政治竞合带来的不确定性,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威胁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的供应安全。值得关注的是未来俄罗斯将为中国提供陆上天然气进口的增量,从中俄天然气合作的地缘角度来看,俄罗斯两大供气基地分布在东西两侧,长距离、高成本天然地分割了两大天然气供应基地,西部西西伯利亚和亚马尔半岛自成体系,东部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地区则对东亚各国具有潜在的供气潜力。因此,俄罗斯天然气的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并不存在供给分配的冲突,在俄罗斯亚洲市场方面,鉴于中俄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俄、中、日、韩天然气供应方面,中国相比日本、韩国能够 获得更加稳定的天然气中短期供给。
从海上通道供应安全方面来看,中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卡塔尔、马来西亚,从地缘安全角度考虑,印度洋地区、中国南海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恐怖主义、海盗以及海峡断航都将给中国的天然气海运带来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在中东至东亚地区的天然气运输航线上,中国、日本、韩国既存在维护航线安全的共同利益,存在共建集体通道安全的可能,但也伴随着日益紧张的海运能力竞争。单从LNG运力上来看,目前“国气国运”的比例仅占35%,而中国能源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量10%,现有运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增量。长期的竞合关系就要求中国既要与日韩合作共同建 立LNG运输路线危机防范及应对机制,又要加强中国的LNG造船能力,尽快组建中国的LNG运输船队和护卫舰队,最大限度地实现LNG自主运输,以满足未来中国LNG运输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二)中国作为全球天然气消费大国面临的问题与优势
在天然气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前,中国的天然气贸易尤其是LNG贸易仍将受东亚地区天然气供需格局的影响,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被动接受定价成为中国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中国的LNG贸易伙伴中,印度尼西亚和卡塔尔是主要供应方,2004年印度尼西亚东固项目框架协议规定,通过长期协议进口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协议期25年,然而印度尼西亚曾多次凭借资源供应方的强势地位要求涨价,给中国的天然气贸易带来损失。从定价机制来看,目前东亚地区LNG定价与日本原油综合价格(JCC)挂钩,尚无独立的定价机制,中日韩三国总计进口量占东亚地区贸易的七成,中日韩三国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定价的局势。
从中国的天然气贸易环节来看,价格机制和海运能力是中国值得关注的两大问题。价格机制方面,对于天然气亚洲溢价问题,短期看全球天然气需求放缓,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有限,面临更多的来源选择,具备与协议国重新商讨价格的条件。一旦经济复苏,天然气需求回升,中国、日本等国将再次面临亚洲溢价问题,同时,中国与日韩在进口来源方面也将维持长 期竞争的关系。中日两国都有意向建立以本国为中心的东亚区域天然气现货、期货市场,谁主导制定了亚洲天然气定价规则将更有益于实现天然气供给安全。在日本方面,与美国签订长期的LNG进口协议并形成日美天然气贸易伙伴关系将不利于中国主导建立期货市场。另一种情况是美国参与并影响亚洲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一旦美国大规模向韩国、日本、印度出口LNG,会采取亨利交易枢纽(HenryHub)的定价机制,而早在2012年和2013年,韩国、印度和日本就已同美国签订进口LNG的合同。美国可能影响并主导亚洲天然气市场。
海运能力方面,运力的不足将加大中国的天然气租船成本。在运力方面,中国作为第三 大LNG进口国,2013年中国共有LNG运输船6艘,日本、韩国的LNG运输船分别为96艘和 197艘,即使2020年中国LNG运输船舶达到30艘左右的预期规模,与日本、韩国LNG运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中国LNG运输船的建造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已掌握了LNG运输船的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第三大 LNG船生产国,“国气国运”并不存在制约条件,短期内,全球LNG运力供过于求,加之中国当前LNG并未像石油一样成为刚需,LNG运输短期内不存在价格风险,但从长期看,LNG造船能力及运输能力将直接影响到LNG的供给安全和到岸价成本。
当前,中国争取天然气贸易的主导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中国已成为周边天然气出口国重要的出口目的地,有近16.9%来源于从土库曼斯坦等国进口的管道气,超过进口量的一半,作为西部邻国,中国进口天然气对“中亚—东亚”跨区域的天然气贸易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作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中国也有条件成为全球天然气的贸易枢纽中心,至少在亚洲地区处于地缘中心位置;二是中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是全球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良好的储量和产量优势能够有效调节供需,有条件成为地区性的贸易中心;三是中国拥有形成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基础条件。2015年中国实现了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采用市场净回值定价,保证了天然气定价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伴随西气东输、陕京线、川气东送等干线的建成,以及兰银线、中贵线、冀宁线、淮武线等天 然气相关链接支线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超过2000亿立方米/年的输气能力,同时配合已建成的11座LNG接收站,初步形成了链接陆地天然气和海运LNG,跨洋跨区域的天然气网络框架。 除了陆上跨国区域性天然气贸易主导权初步形成,中国同样具备成为海上LNG天然气贸易中心的基础条件,如作为航运、贸易枢纽、金融中心的上海,西气东输、川气东送、LNG接收站的建成为进行天然气交易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2013年成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2014年批准组建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为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天然气现货、期货交易提供了发展平台,具备制定跨区域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基础条件。
(三)天然气供应安全面临的潜在挑战
从中长期看,无论是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潜力还是国外气源的供给潜力来看,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安全面临潜在挑战。从国内资源潜力来看,2016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5.4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为2.9%,排名全球第十二位,储产比仅为38年。在非常规天然气方面,页岩气资源储量仅次于北美地区,但北美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地质环境,短期内中国尚难实现页岩气的规模化应用;从当前中国的天然气市场环境来看,进一步提升天然气使用量将加剧国内资源供给的紧张形势,并将需求压力转嫁于海外供给端,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必然引发新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从海外资源掌控能力来看,中国能够借助于“一路一带”倡议加强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保证管道天然气进口供应的稳定性,但同时,中国海外天然气资源掌控力依旧薄弱,主要体现在重要的海上天然气进口来源国资源供应潜力不足,能否保持中长期稳定的天然气供给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中国进口量占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土库曼斯坦、卡塔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除了土库曼斯坦外,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均为中国的海上天然气进口国,LNG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86%,这四个国家也是世界LNG的主要出口国,但是除卡塔尔储产比达到138.2年外,其他三国的天然气储量较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的储产比分别是67.6年、39.2年、16.2年。从上述四国的资源储量和全球出口现状来看,中国在短期内能够避开全球天然气竞争的焦点地区,天然气供给有保证;缺点是从长远看,上述国家的天然气资源有限,若中国未来LNG进口需求量大幅提升,这些国家的供给未必能够填满中国的天然气需求缺口;同时,从地缘政治经济方面考虑,亚洲天然气需求主要集中于中日韩三国,2014年开始日本、韩国就是亚洲第二和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同时中国同日韩天然气进口路线趋于雷同,主要进口国都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卡塔尔,其中日本从上述四国的LNG进口量占其LNG总进口量的62.2%,韩国从上述四国的LNG进口量占其LNG总进口量的60.9%,中国LNG海运进口量也已占到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7.1%,中日韩 三国不仅进口来源国重叠,而且都保持了很大的进口量,乐观地看,有利于中日韩作为需求侧强化合作,最大限度利用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的LNG资源,保证来源稳定、共御进口风险;悲观地讲,中日韩三国潜在的经济竞争关系、供应国中长期资源潜力不足、颇存争议的照付不议定价机制等多重原因将对中国的LNG供给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LNG的来源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寻找合适的替代进口来源。
(四)大国能源政策博弈与全球能源市场的确定性
对于油气资源来说,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亚太地区大国都将其作为执行国家战略、发挥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俄罗斯希望通过天然气经济战略,一方面复苏本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希望依托天然气资源的供给来维持在东亚、东北亚的影响力,并借此在欧洲、亚洲实现平衡外交;而在东亚、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刚需。目前,日韩两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分别为22%和17%,同时,两国天然气几乎全部依赖LNG进口,2016年,日本、韩国进口LNG数量分别为8330万吨和3370万吨,占全球进口量的45.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进口量为2680万吨,位居第三。日本、韩国受天然气资源、地理条件限制,天然气管道建设费用昂贵,只能过多地依赖LNG进口。除了日韩,印度同样是潜在的天然气需求大国,煤炭、石油消费占比83%,煤炭长期面临本国煤炭资源开采困境(矿区大都集中在大批原始部落以及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5%,面临供应风险和价格风险,天然气消费仅占9%,远 低于全球24%的平均水平,受制于本国煤炭开采的难度及石油资源的供给不足,天然气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2016年进口LNG192万吨,占比已达到全球进口量的7.4%。印度发展委 员会计划到2025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提升至20%,2015年12月由土库曼斯坦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TAPI已动工,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一事件凸显天然气在印度的能源 战略中重要地位不断上升,同时也将进一步影响亚太地区天然气供求关系。
整体来看,全球天然气消费重心进一步向亚洲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大国围绕天然气资源的争夺和动态博弈也将成为常态,日本、韩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区性大国都将成为影响亚太天然气地缘格局的重要国家。日本和韩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LNG消费市场,中国和印度则是LNG潜在需求最大的市场,从需求角度来看,日本、韩国、中国、印度构成了全球重要的 天然气需求国集团,而中日关系、中印关系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真正建立四方合作机制任重道远,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围绕天然气进口主导权的争夺可能愈发激烈。其中,澳大利亚的LNG供应能力则是2020年前影响亚太地区LNG供应端重要的变量,这种变化将体现在澳大利亚LNG出口国的影响力将变得势微,尤其对于中国而言,中俄天然气大单的形成将迫使澳大利亚进一步采用新技术缩减LNG开发成本,并极力强化与日韩的合作,维持和扩大日韩等其他需求国的贸易量;同时,中俄天然气出口贸易的达成,将促使中亚地区天然气的出口走向和出口量将趋向多元化,预期将形成“中亚”为核心,中国、印度、欧洲多点支撑的区域性贸易体系。除此之外,美国成为影响亚太地区天然气竞合格局的重要变量。在陆地管道方面,土库曼斯坦到印度天然气管道TAPI建设的背后是美日正进一步强化在中亚、南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影响,进而对中国“一路一带”能源合作形成战略对抗。在LNG运输方面,页岩气革命如能帮助美国加速实现能源独立,将进一步对亚太地区天然气地缘政治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美国页岩气的规模化开发和出口将有效缓解日本、韩国的天然气需求,日本、韩国、美国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天然气供需关系,重塑东亚天然气定价机制,形成美日韩三国主导的全球天然气贸易中心,届时将影响中国加速形成东亚天然气贸易中心的进程,并进一步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潜在危险。但是,美国受到环境保护、天然气价格上升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出口所带来能源安全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能否长期大量出口LNG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东北亚论坛)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