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战略思考的定义是:为赢得竞争胜利而在变化的和对抗性的环境中对企业目标、资源和手段的综合思考。一次重大经济危机令我们可以学习思考的方面很多,对环境变化的预案和对企业目标和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企业战略思考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外部环境可能产生的变化,眼前就处在外部激烈变化的环境之中,这种变化对一些企业是致命的打击。对这种环境变化是否能够有所预测和做好预备方案呢?这显然是可能的。如同打仗一样,尽管所预测的情况不一定发生,尽管预备部队有时不一定用的上,但在做企业战略思考的时候永远要有预备方案和以防不测。例如,完全依赖出口订单的企业,尤其是仅仅依赖一两个大客户的企业,难道不应该对可能导致订单下降的因素做一些预测和采取一些可能的对策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人民币购买力指数的差距很大,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的升值是一定要做准备的。
说一个老生常谈,现在说起来意味深长的故事。说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山中同行,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日本人立即放下背囊,掏出跑鞋穿。美国人不解地问:你跑得过老虎吗?日本人说:No,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了。这是美国人在80年代编的故事。在企业战略思考管理课上,把它改编成版本二和版本三,版本二是:日本人穿上跑鞋跑开了,美国人笑着拿出一只钢笔模样的东西,那是激光动力火箭推进器,美国人按了一下按钮上天了。在版本三里加上了中国人:三个人在山中行走,老虎来了,日本人正在穿鞋,美国人拿出了一支钢笔模样的东西,中国人怎么办?在课堂上大家讨论出五种方案:一是学武松打虎,当然要有武松的本事;二是乘日本人穿鞋时在他脑袋上打一拳,把他打晕了抢鞋穿;三是赶快爬树(损招);四是抱着美国人一起上天;五是装死,据说老虎不爱吃死的东西。这个故事典型地说明了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和准备自己可能采取的应对方案,否则当情况发生时一定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在很多企业战略思考的实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如果事先有心做一些分析,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都是可以预估的。然而,企业决策的时间相对较宽松,因而更容易忽视了预测和预案。
由于大环境的幸运,中国的企业习惯了在不断增长的形势下生存,而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些企业目标和发展模式问题。
例如在目标的选择上,是做得大还是做得久。一个立志基业长青的企业在百年之中一定要度过两三个重大经济危机或者经济低迷期,只有能够安然度过,才有可能基业长青。因此,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仅仅是成长,还要考虑安全,要留有余地准备度过难关。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在《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德国公司一百多年来一直只有30多位员工,今天,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就是他们做的。西蒙在北大做过两场讲座,正好都是由我主持的,当时有学生问他,一个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还只有这么小,这也算成功吗?这个问题放在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或者几次经济危机之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时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而可能是千舟沉没一帆过。
在企业增长的速度上,如果不考虑未来可能遇到的重大危机,企业就会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拼命扩大各种规模,扩产扩能,招兵买马。一旦危机来临,则削砍机构,减产裁员。这看似符合经济规律,但任何一次减产裁员、抛售公司或者资产,都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人心和文化的伤害。例如,联想在上一次网络泡沫危机中的裁员,引发了一篇著名的网络文章“公司不是家”,对联想的品牌形象、公司中的人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注重社会稳定的环境下,企业的裁员更被赋予了非经济意义,因此,今天各级政府都在号召甚至强制企业不裁员。因此,企业在形势好的环境下发展时,一定要考虑控制哪一天经济形势转坏时可以不裁员的规模,在发展中能够外包的业务尽量外包。
在公司制度的构建上,中国的理论界一直对家族企业有所批评。在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有几千年的家文化,这种家文化如果能与市场经济结合,将会既有利于家庭和家族,也会有利于社会。德国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中小企业的贡献,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中国似乎还很少有人在创业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世世代代的家族企业,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品牌,准备世代相传。其实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家族企业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强和凝聚力较强。可以想一想,如果某人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并立志做一个百年企业,某人就会对这个公司的声誉十分珍惜,并且有很长远的打算,不太容易急功近利甚至干一些不利于社会的事,例如在牛奶中加三聚氢胺之类。
在业务战略的选择上,如果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环境中,中小企业最好集中资源专注于某一专业化业务,但是,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中,过于专业化的风险很大,而适度的多元化有助于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尽管在正常时期,适度多元化的经济效率可能不如专业化,但是当危机来临时,适度多元化就可以帮助公司度过危机。也就是说,在战略思维上,要把公司稳健发展和抗风险能力摆在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的环境下,如果中集公司还只是做集装箱,比亚迪还只是做电池,可能就十分危险。
在国际化与内需市场方面,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国际市场是我们难以直接把握的,尽管仅仅接单做生产相对轻松,但市场一旦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世界市场证明了汇率的变化决定着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之命脉,而汇率的变化往往不是由于经济规律决定的,同样的生产成本,汇率变化后马上就失去了竞争力,企业难道可以不做防范吗?一个国际大客户固然好,但没有了这个客户的订单企业也就随风而去,企业难道可以不做防范吗?
中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大好发展时机,也必然会遇到一次百年不遇的不好时机。经历过低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经历过危机的企业才是成熟的企业,在低谷中的思考往往比在高峰上的思考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