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40年的回顾和展望,我觉得很难从研究的角度去给大家作一个系统的分享,但是对这个问题确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来自于对中国企业实践和研究的一些关注,我都不敢说是研究。夯实基础,发展技术,强化制度,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我把他们叫做“三个支柱”。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三个支柱跟大家目前在媒体上看到的、普遍流行的“三支柱”不是一回事。我的三支柱是二十年前提出来的,今天觉得不过时,所以愿意跟大家分享。
一、没有第二个华为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习主席的话,习主席说:“前人的成功和失败我们要重视,要研究,要借鉴,目的是治乱兴衰,去掌握这个规律,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也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践行习主席的教导,而且我发现习主席对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有研究,他其实已经表达了我想表达的很多东西,我只能给他的思想作一个注解。比如,习主席教导我们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他说的“三信”(信念、信仰、信心),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从一个人、一个集体,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三信”,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我们现在缺这个“三信”,不管是在个人、组织,乃至在民族的层面上。对于组织管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信”如果不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整天在忙碌什么东西呢,从实践也好,从研究的角度也好,我们在做些什么呢?可能回过头从这个三个支柱的角度,可以来做一些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基础”放在最前面,夯实基础,是因为我信这句话,我发自内心信这句话,不管从我个人的成长,从讲师到教授,从作为一个学院的副院长,到我领导的课题组,我做过咨询的企业,再大到我所见到的民族和国家,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老子所告诫我们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们恰恰是没有按照这个规律做,所以我觉得由我来说,不如让老子来说更合适。
那我们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作为研究者我们忙碌了哪些事情呢?我大概作一个简单的回顾,这个回顾不是非常严谨,可以提供一个大概的轮廓。这是我在中国知网上自己做的一个统计,通过检索1981-2018年与人力资源领域各个关键词相关的学术文献获得。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发文量。以中国图书分类目录和一般教科书的关键词为标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分别统计。先看不区分核心与非核心期刊的总体数量变化情况(见图1)。
目前能否搜索到的是从1993年一直到2018年 9月26日的数据,截止到我交稿的时候。大家看,蛮有意思的,关于绩效考核的文章有6万多篇,最多,而且近十年来几乎是一枝独秀。其次是关于股权激励的文章,有一万多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两个概念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问题。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文章的内容,可以发现二十年来好像没有多大进步,关于绩效考核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领域,在人才领域也在作相关的研究,实际上是它跟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用的词汇不一样,但是做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
曾经有一次参加院里劳动关系的论坛,我就明确表示,我们一定要在劳动合同的前提下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是没有规则的,它不是一盘散沙,不是有组织无纪律的。我一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如果不在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就免谈,尤其是在组织层面。因为目前我们所讲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指的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的。在劳动合同的基础上谈人力资源管理,与在社会上从国家层面、从城市的层面来谈人力资源管理,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前者有契约关系,至于你是否承认这种契约关系,在心理上是否接受这个契约关系,那是另外一回事。从图4可以看到,还有大量关于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的研究,这些研究其实都是跟人力资源管理直接相关。遗憾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作为两个专业,相互独立,彼此关注不够。应该鼓励大家打破专业壁垒,互相学习和借鉴。
以上的回顾,没有区分所谓的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接下来我们看看国内定义的学术期刊在做些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录用,还有人才开发,你看这条黑色的线,你再看这条红色的线,从1981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大概是这样一个趋势,一直没有断过,这肯定是个点,至少在学术领域它是一个热点。工作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一直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世纪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异军突起,呈加速增长的趋势。
一张图放不下,我们又细分了一下,发现劳动关系、职业生涯、绩效管理、招聘等几乎是呈现同样的趋势增长,很有意思。我在这里先不跟大家说结论,回头再跟大家分享。
最近又出来一些新的概念,大数据、人工智能、三支柱、OKR、数字化等等,大数据一枝独秀,这是近几年的趋势。
我大概排了一下顺序,2008年之前相对来说发表的东西比较零散一些,我们按2008年到2018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来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关系,这里面关于人力资本的文章最多,然后是高管薪酬、股权激励、企业绩效等。
这个热图更直观一些,这是1980年到1990的情况,大家在这个时候有谁听说过“非劳动收入”吗?在座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有听到过。接下来2006到2010年就变成了这样,关于人力资本的文章最多,我们没有去做中心词的指数,大家就大致看一下。人力资本这个热点持续到2015年,然后是企业绩效、高管薪酬、股权激励、激励机制,2016到2018年就围绕着股权激励、人力资源管理、高管薪酬。
这些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还在不断地总结,我先把这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人会觉得我给出的信息没有正能量。我觉得能量没有正和负,你怎么用它才是正和负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我不去说好的地方,并不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优点和我们的进步,但我更愿意说不足的地方,因为认识和成人不足才会找到改进的方向,才有可能进步的更好,更快。此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可以说因为我有一个理念:先进是学不了的。我们只能从先进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进的经验与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才有可能使自己进步。在我们“六君子”里面,我是谈华为谈得最少的,我有一个观点:华为是学不了的,谈华为没有意义,谈论它的意义只能是满足一下我们脆弱的虚荣心。因为你要学华为,你必须要看30年前华为在干什么,20年前华为在干什么,你看它的今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其次,如果你承认领导力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可是如果你没有任正非这样的个人特征的话,咱们叫它魅力、风格也好,叫格局、远见也罢,如果不具备这些,你也学不了华为,更别说时过境迁。其实不光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也不可能出第二个GE,也不可能出第二个IBM,是同样的逻辑。中国的商学教育只有大概30年的历史,而哈佛商学院又培养出多少个GE?当然,他们虽然没有第二个GE或IBM, 但可以出Apple、Google,Facebook等。他们在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GE。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二、企业所犯的错,与30年前如出一辙
以上我们从学术的角度简略回顾了40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现在来看看实践领域。实践中大家在关注什么?很遗憾,百度给我们提供不了这个东西,我们通过360的热词的搜索,大概得到这样一些数字,在过去几年里面“招聘”这个词搜索频次最多的是350万次一个月,“人才测评”的搜索频次最高达到每月12万次,“面试”10万次,“劳动”合同4万次,“绩效考核”1.45万次,“劳务派遣”9000多次。
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凡是可以上网查询信息的人,关注哪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当然,有些人不上网。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实践领域的人关注是什么问题。利用给多所大学EMBA讲课的机会,我每次都会问学员一些问题。我问他们:无论是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者,作为经理人,从你的角度,在你们的组织、公司里,你觉得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难点在哪里?然后我就不断收集这些反馈,有好几百个回答,于是我就从中汇总了这么多问题在这里面,蛮有意思的,这里面的每个问题我都回答不了,没有现成的答案。
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来看这些东西,大家看到这些问题,心里有共鸣吗?再比如说,这些是实践的问题吗,是你面临的问题吗?我可以告诉你,我有答案,但不在这儿说,我们下面私聊。我这个答案不是解,我这个答案是帮你做诊断。好比我们觉得不舒服了去医院看病,医生在开处方之前,一定会让我们做很多的检查,然后大夫才告诉你,这是肝癌还是肺癌,是一期还是二期,是保守治疗还是需要开刀。
在这里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角度是寻找规律。这些现象里面隐含着不可抗拒的规律。不是吗?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2017年7月发布报告,中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中小微企业已达7328.1万户,为中国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存活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不到7%,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2%。从我自己的观察,当我们强调新新人类的时候,以ofo小黄车为代表的一批近几年新新人类创业的企业,正在前赴后继、无义反顾地步20年前乃至30年前,50后、60后创业失败者的后尘,其路径惊人的相似。大家好好去看一下当年巨人集团倒掉的时候,好好去看一下沈阳飞龙集团折翅的时间,看看史玉柱和姜伟作的反思,仔细看看2006年TCL李东生“鹰的重生”中提到的3个错误,再看看2004年联想集团被迫“高速路上换轮胎”的时候,杨元庆所提到的联想集团犯的4个错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或者所犯的错误,与20年前乃至30年前如出一辙。
我觉得没有几个企业真正敢说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可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巨人集团和沈阳飞龙集团的衰落,到2005年前后大型企业所犯的错误,乃至近几年中小企业的倒闭和大企业的变阵,这里面告诉我们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并不新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别人的教训不能变成自己成长的阶梯?为什么要反复“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让我感觉到很焦虑、很忧虑。我的焦虑不是因为我自己要失业,我相信机器人代替不了我。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