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领导者的任务
我的焦虑的来源可以归纳为“四乱挠心”。第一,我们在概念上太混乱了,新词儿太多了,但本质问题并没有改变,更没有针对实际问题。什么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什么机制、模式、平台机制、共享经济等等,我就不一一去说了,大家要吸收这么多东西,可别撑着了。新东西多,未必比老概念更能揭示本质,更不容易落地,因为我们没有逻辑。我们在接受西方的东西时,引进和介绍了很多概念,我们自己也创造了很多新概念,但是概念之间的逻辑我们没有介绍。概念是用来构建理论的,不是用来感悟的。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一套逻辑,这套逻辑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A和B是这样的关系,为什么X和Y是这样的关系,为什么00后、90后创业者在失败的路径上与50后、60后几乎是一样的?我在EMBA课堂上,从学员那里学到一个逻辑,这个逻辑总结了创业的五个阶段,简称为“五同”:第一,同心同德,第二,同甘共苦,第三,同床异梦,第四,同室操戈,第五,同归于尽。我很受益,我觉得他们总结得非常深刻,我总结不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五同”确实能解释很多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创业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或问题。当然,这个“五同”还不能算是理论,所以才需要我们做研究的人进一步深入研究,不仅是提出新概念,更要提出符合实际、能解释现实的逻辑。
因此,第二乱就是理论的迷乱,我们缺乏理论,缺乏经过严密推理并得到反复验证的理论。例如,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企业关系的理论,关于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的理论,关于有效激励的理论,关于个人特征与绩效关系的理论等,我们都还没有明确的逻辑。来自西方的理论又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现实。各种说法鱼目混珠,莫衷一是。
第三,我们在实践上很零乱,不管是用6个模块,还是选、用、预、留4个职能,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教科书上没有告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是写着招聘、录用、选拔、考核、培训、薪酬、劳动关系等等,但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没有系统。对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系统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不同的模块相互之间脱节,很凌乱,表现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第四,方法的杂乱。实践领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技术方法,很杂乱。一会儿讲BSC(平衡积分卡),一会儿讲KPI(关键绩效指标),一会儿讲OKR,有人说结构化面试好,有人说履历分析也有效。最后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落地的,很多有组织能把一种技术或方法用到极致,大家都在追求新鲜、时尚的词汇。谁能真正告诉我,KPI对中国的组织真的不好吗?刚才有人说360度好,可我能给你证据说明360度不好,我有充分的证据。为什么360度不好?很简单,就是爹娘评价你和我评价你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依据也不一样。你的男女朋友评价你和老师评价你一样吗,雇主和同学评价你一样吗?什么叫360度?是上司、下属、自己、同伴,当然再加上客户,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不仅仅对一个人,包括对一个事物。怎么把它统起来呢?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是评价的角度,一个是不同角度的权重如何分配。大学里面有一个现象,发文章多的老师相对来说讲课不是很好,讲课好的老师相对来说发文章不很多,这个概括肯定不全面,但也代表了一些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各位请告诉我这个逻辑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当学校都要淘汰一个人,还老淘汰不下去,有时候他在社会上还有市场,有听众喜欢他,很叫座,你怎么去解释这个东西?因为评价指标不同,要求不一样,期望标准不同。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迷失呀!我们过于沉迷于心灵鸡汤、成功格言、幸福密码,却不尽自我的改进;我们陶醉在大咖论坛论坛、名人讲座、圈子分享,唯不见实际行动。看看我们周围,一边是标题党大行其道、新名词不断涌现,一边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一边是基层群众津津乐道顶层设计,一边是顶层领导撸起袖子大干快上;一边是系概念、新词汇层出不穷,一边是不断抱怨缺乏执行力,呼吁重塑工匠精神。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今天不该来,不该来听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词汇、新观点。可今天不来更待何时呀?听了我的奇谈怪论,大家不要笑,回去之后哭吧,其实我睡觉前经常哭,我对一些现状感到闹心,怎么办哪?我天天都在见到这样的现象,这还不仅是现象,这背后有逻辑、有道理。
我看到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30年前就开始,一直到今天,我走遍中国所有的组织都看到这个现象,就是领导觉得无人可用,群众觉得怀才不遇,我说的是所有的组织,包括学校。当领导觉得无人可用的时候,下面的群众觉得我有本事,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走为上。于是所有的机构都抱怨说:我们这里成培训中心了,我们把人才培训好了,可他却走了。
很矛盾是不是?其实不矛盾,它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在里面。我认为,我们不缺新概念,我们缺成熟的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也就是工匠精神。我们缺规则,我们擅长打破规则,不善于建立规则和守住规则。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规则,我们是更多地依赖于“潜规则”。为什么?因为亲兄弟要明算账的话,就不再是亲兄弟了,朋友之间不能讲理呀,这才是中国特色。所以才会有本来应该4点50轮到我讲,结果我5点50才能开讲。大家都超时,不按规则出牌,谁呀?讲管理的老师。
任正非有一句话,他说:什么叫自由?火车从深圳跑到北京是在两个轨上,这叫自由,把两个轨拿掉,它就跑不到北京了,自由是有条件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才是自由,不是完全地没有章法,要去建规则、建制度,中国不是要解决个体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三个和尚有水吃的问题,是要把“三个和尚没水吃”转换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问题,同样,我们五千年没有解决“一山不容二虎”的问题。
刚才有人报告的时候讲到,吸引人才得有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把他拿过来,大家才跟着来。大家喜欢什么人?张瑞敏早就提醒了,80年代的时候他就说过了,但我们没有落地,很遗憾,海尔也没有完全落地。说了什么?这就是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找人人才,而是建立一个能够出人才的机制。这个机制是什么?内生机制,所以刚才汇川的胡总也说了,不用去外面找人,就是靠内生,把组织里面“藏着的龙卧着的虎”都能够让他们各显其能,能够让他们自如地表现、自动地涌现、自发地奉献,源源不断、代代相传,这才是我们要去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HRM的三个支柱
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要从我的三个支柱入手。
1、夯实基础:管理实践需要坚实的基础
我的三个说法一个是夯实基础,类似于盖房子的地基,楼房越高越需要深厚的地基。这个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个是理念基础,最高理念就是习总书记的“三信”,你信啥呀?非得要有信仰、信念和信心。人生真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诗和远方。管理制度要落地,人们必须相信这个制度,你要信这个组织所采取的管理方法,相信它不仅能够解决组织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你个人的问题,不仅给你钱,还可能给你一个光明的人生,如果你不信,所有制度都不能落地,最后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管理者要去考虑的问题,不仅是制度本身,更要考虑怎么让员工相信这个制度是对的,是有效的。严格地讲,制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你信,它就成了,你不信,它就没效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信不信制度的问题,而是信仰的问题,信仰带着我们往前走,它太重要了。
另外两个基础,一个是法律基础,劳动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的,法律意识、契约精神和雇佣合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刚才说到的组织的人员管理一定是在契约、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就算是外包,它也是一种雇佣关系,未来会不会自雇,我们先不谈。第三个是组织基础,包括组织的核心业务和组织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架构。
2、发展技术:管理落地要靠扎实的技术
我认为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缺的不是理念,而是技术,过硬的技术。不仅现在如此,以前也是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要想落地、到位,必须靠扎实的技术,只有技术才能让我们不可替代。
我把它归纳为三大技术,首先是组织分析和组织评价的技术,也就是如何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还有工作分析与评价技术,以及人员分析与评价技术。组织评价和人才测评要结合起来,我分析一个人时,要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西方教科书里的KSA(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大类你是逃不过去的,无论是谈任职资格、胜任力,还可以加上理念、信仰,你要掌握这些东西,怎么样去分析?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一项工作?需要测评技术、面试技术等。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样东西的属性不一样,你怎么分析它们?这就需要技术。如何评价一项工作的价值?需要职位评价技术。
3、强化制度:真正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
组织靠的是制度,要强化制度。为什么强化制度?我一直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这几个字的解释需要澄清一下,其实不是人重要,不是人力资源重要,而是“管理”重要,是管人的一套办法重要,有了这套办法,不是人才也就成了人才。华为基本法明确指出: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生生不息。而制度是文化的直接体现。大家可能都认同这个说法,你不能说某个人不是人才,你可能只是把他放错了地方,放错了位置。
管理不仅仅是用人数量的增减、调配,你用多少个博士、硕士,不是这样的,管理应该是让高中生就能做博士才能做的活,这才是管理应该做到的,管理是让本来没有信心的人、没有感觉的人,让本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人,到了你这儿,发现我还能干点事,让我找着北了。所以我感谢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收留了我,因为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是找不着工作的,劳人院把我收留了,才有了我的今天,它不仅发了我的工资,还成就了我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帮好兄弟。
我们说建立一套管人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制度或者叫规则,所谓一套就是系统。当然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是各位,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建立信任不是靠朋友,要靠契约,靠理性。西方提出一个概念说,信任可以分好几种,一种是基于感性的信任,另一种是基于理性的信任。所谓理性的信任,就是基于制度的信任。所以,建立一套制度,解决陌生人也可以互相信任、没有交情的人也可以同甘共苦的组织管理问题,是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就是我的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有一套理念,或者指导思想,这些理念是来自于组织的高层,正如刚才有报告人谈到,它的理念、价值观、定位、战略,其实都是理念。前面我提到的习主席的那段话就是他的理念,整个中国是在他的这个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一套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外包,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完全电子化(eHR),为什么?因为管理制度一定是组织高层领导的理念的体现,买来的管理系统无法保证与本组织的高层领导的理念完全吻合。于是,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是干什么的?他们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把高层的这些理念转换成系统化的制度,要配套,不同的制度相互之间不能打架,要相互支持。你决定吸引什么样的人,必须给他什么样的待遇,你就只能给他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一流的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所以,高层的理念、专业人员的技术和组织的制度,构成了我们的三支柱。
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要达到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是开国元勋伟大领袖毛泽东1957年说的话。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觉得我们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打造一个这样的组织,才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文旅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