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传播力,是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对其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体现为城市对其形象的传播和推介的水平和力度。形象传播力最终体现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否得到双重体现。这个概念恰如其分地阐述了城市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式,同时也提出了城市品牌传播的两个层面和双重目的:从主观上说是水平和力度,从客观上反映了受众所反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品牌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城市形象广告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通过广告片的投放,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片中内容的叙述,城市的每一个标志性符号渐渐被人所熟悉并喜爱或者嫌恶。它就像人们的衣着服饰一般,起到了重要的门面作用。
城市形象广告整合了城市的优势资源进行城市宣传,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应该说,每一支城市形象广告的诞生都是一场新的传播活动。这场活动的运作首先必须解决五个最基本的问题: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何时说?通过什么渠道?
“说什么”和“怎么说”:针对具体的每支形象片来说,就是指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叙述,整体叙述所保留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即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策略。
“对谁说”:就是指形象片做给谁看,片中出现怎样的理想受众形象,即城市形象片的受众策略。
“何时说”和“通过什么渠道”:就是指具体每支形象片选择哪些媒体投放、何时投放,即城市形象片的媒介策略。
一、我国城市形象的诉求策略
在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策略中将会面临两个问题,即“说什么”和“怎么说”。纵观中国城市形象片的总体状况,可以说大多数的作品都集中于旅游形象的表述上,对于形象片的定义狭隘在“旅游”或者“招商引资”的概念中。在大量城市形象片中,历史元素、民族文化元素比比皆是,城市个性符号的识别性较弱,风筝、烟火、和平鸽等元素几乎每篇都有,一些具有中国民族典型象征意义的元素:舞龙舞狮、太极、茶道更是不胜枚举。
对38个城市形象片的诉求点做一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阶段城市形象片的诉求重点基本集中在人文历史、城市精神、自然风貌、城市发展以及招商引资五个方面,当然每个形象片的诉求点并非单一表现,很多广告中同时存在几个诉求点,且表现不分伯仲,从使用频率来说以人文历史诉求居多,其次是自然风貌,而后则是城市发展和招商引资。 显而易见的是,现今的城市形象片大多以诉求旅游为主,招商引资也是诉求的另一大热点。当然,综合类的形象片也不在少数。另一类表现“城市精神”的诉求点则大多为了配合政府的某些公益宣传主题或大型活动,这类作品往往更易趋同。
从广告片的诉求方式来说,一般可以分为感性诉求、理性诉求以及感性理性混合诉求三类。严格来说,城市形象片的诉求方式主要是运用感性理性混合的居多,从作品画面和风格上来说,唯美的风景、流动的建筑、活跃的人群……感性诉求是第一印象,但如果仔细分析其表现手法,却发现理性诉求占有主导。城市形象片大多采用感性和理性混合诉求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城市品牌正处于传播初期,大多受众对于城市品牌还没有认知。
我们还发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意识到“形象传播”的重要性,但在总体上缺乏战略规划、理论上缺少指导工具。于是,在一窝蜂的拍摄热潮中,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感性诉求路线,但对于感性诉求的表现支持仍停留在理性层面。这种千篇一律的混淆表现,或多或少地模糊了广告的个性,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除了城市名字不同以外毫无记忆点,让人腻烦。
一个成功的城市形象片应该具备感性和理性的元素,但其留给受众的最终记忆却应是纯粹的一种诉求方式。感性如英国伦敦的申奥形象片“SPORT AT HEART”,把奥运融入伦敦人生活的每个细节,智慧而不失精彩,既表现出了英国人的幽默,又突出了奥运在普通生活中的存在和人们心中的追求。用著名广告导演高小龙的话来说:“好的”宣传片应该是自然、亲切、美感。走感性路线的城市形象片,最高境界莫过于此。理性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曾为波多黎各撰写了一则著名的招商广告,这是一个“以一场广告宣传活动改变了一个国家形象的唯一例子”。在广告中,奥格威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优惠政策放在画面最醒目的标题位置来陈述:“现在波多黎各对新工业提供百分之百的免税”;正文中再运用纯粹的算帐方式论述免税可以带来的巨大利润。赤裸裸的利益诱惑让广告的说服力剧增,加之其后文案中不断地突出重点和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投资波多黎各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的主题,表达得十分鲜明,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详细分析38个城市的形象片样本,我们可以进而发现在感性和理性诉求的大类下,一些常用的诉求表现方式。
从使用频率上来说,感性诉求中更多使用文化诉求,而名人代言的方式相对比较少,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一般不会轻易选择某一具体名人代言城市形象。反而倒是大型活动期间会倾向于利用几个名人来代言形象片,以增加影片的关注度,例如北京奥运期间和上海世博期间的形象片。理性诉求中更过使用展示和介绍的方式,画面展示结合文案介绍把城市的主要风貌完整展现。
二、我国城市形象的受众策略
受众作为内容的接收者,直接影响了形象片的传播效果。城市形象片的受众可以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分为各种类型,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 Kevin Lane 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这样定义城市品牌的受众:市民、游客、企业经营者、高级人才、政府官员、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等。这些受众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在本地的市民,也就是内部受众;另一类是旅客、投资人、商旅投资者,为外部受众。
从城市形象片来分析,这些受众分别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身份被记录,从样本看,38个城市63条形象片中,受众大多被作为旁观者对待,形象片的拍摄视角大多为客观镜头,表现出了强烈的被迫灌输性,显然缺少互动。事实上,针对不同的受众应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来加强品牌与其之间的互动,使城市品牌增添活力与认可度。
主观视角叙述其实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成都的形象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这部由张艺谋执导、著名演员濮存昕配音的成都形象片,以“成都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城市”为主题,以“奶奶对成都的思念”为主线,以一个外地人对成都的感受为线索,通过快慢结合、动静结合的一组组镜头,生动地展示了成都现代与传统、喧嚣与宁静、开放与固守、和谐与包容的生活画卷。
具体来看,样本的38个城市形象片中主要受众包含类型有:中外人士、国外人士、本地人、游客、投资者、外来务工。现阶段主要的城市形象片对于受众的定位策略是大包大揽式的,很少有作品是专门为某一类受众而创作的。
从实际传播效果来讲,真正用心拍摄的作品,应该是具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小范围的受众群,“找对人说对话”,这样才能拍出有现实意义的形象片。在这方面,贵阳做了很好的尝试,它的形象片就是分为“综合篇”、“招商篇”和“旅游篇”来拍摄的,暂且不论拍摄质量,仅就这一创作策略来说,便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随着城市品牌传播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定制化”形象片。
三、我国城市形象的媒介策略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形象片很少在国外媒体上投放。目前,一些国内最发达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等,借助一系列的国际性大型赛事和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在于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例如北京借申办奥运会之机,曾于2003年在美国CNN国际频道投播由知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策划制作的形象广告片116次。从2005年6月底至2008年,在美国CNN和英国BBC等媒体上“现代北京、辉煌北京、科技北京、艺术北京、人文北京”系列城市形象片也连续投放。
我们拍摄的形象片即便是具有明显的吸引海外游客的定位,也仅限于在中国地区的外国人,或者是某些专业的渠道投放宣传。这点与国外城市形象广告投放相比,的确落后了不少。
其次,就中国地区投放的情况来看,媒介策略明显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持续性的规划。许多城市形象广告是企图用一个广告片达到多个广告目标:既想带动旅游或其他产业,又想吸引投资,还想塑造出城市品牌形象。 于是在广告投放上,多数城市是采用集中式的密集投放方法,一般是用2-3个月的时间密集投放,然后就销声匿迹,缺乏可持续的传播策略。
从媒体选择上,通过对梅花信息网(www.meihua.info)2007年7月-2009年7月城市形象片的投放数据来看,总共606次媒体投放记录中,以省级卫视、中央电视台居多,而地方台的投放较少,且以活动宣传类为主。
在央视的频道投放选择中又以四套为主,其次为七套、二套等。当然,中国城市形象片其他集中投放的媒体还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凤凰卫视等。
中央电视台是目前国内覆盖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其强势权威媒体的地位成为城市投放形象广告、塑造城市品牌的主要平台。而在央视的众多频道之中,CCTV-4作为国际频道,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频道落地点遍布于亚、非、拉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国内的有线电视网和央视的其他频道一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拥有广泛的国内观众,自然成为投放最为集中的地方。因为它能够符合目前中国城市形象传播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对内树立形象吸引旅游、对外招商引资。省级卫视的投放增多也与其跨区域投放的媒介特征有关。而一些地方台则一般播放所在城市的形象广告。从媒体投放时间上来看,城市形象片集中投放在5-6月和9-10月两个时间段,前者与旅游黄金时节有关;后者则与我国的国庆时间有关。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