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动价值
互动价值代表用户产生一定的层级与结构。此时,客户购买的不仅是商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还有其它用户带来的结构性的附加价值。我们重点介绍三种用户:关系型用户、双边型用户和平台用户。
1、关系型用户。用户和商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突破了单次交易的局限。
对于此类用户,可以做到事前用户行为分析,事中决策引导,事后多次营销。借助互联网工具,商家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可以与商家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关系型用户会产生几种效应:
1)购物车补刀。流量型用户看到某件商品,有兴趣但没有下最终决策,这个在传统商业中用户就流失了。但是在新经济中,这个未完成的决策,可以放进购物车,一段时间之后,用户有可能进行二次决策,实现一定概率的消费转化。
2)二次销售。曾经在店里消费过1000元产品的用户,现在店里又有相关产品,商家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发送促销信息,这部分用户就有可能回来进行二次消费。
3)信息流广告。部分用户有明确的消费需求,还有部分用户消费需求不够明确。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兴趣、购物行为,在他们消费需求不够明确的时候推送信息流广告,创造消费需求,产生增量销售。
2、双边型用户。有些商家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级,一部分用户变成供给方,另外一部分用户变成需求方。商家就升级成了同时为两边用户服务的双边交易平台。
双边型用户改变了完全由商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状态,变成一部分供给方的用户也提供产品和服务,扩大商家的收入范围,优化利润结构。
3、平台型用户。平台型用户更复杂,比如微博。微博大V并不是供给方,他们拥有大批忠实粉丝,影响力就比较大。一些品牌愿意找大V进行广告发布,比传统广告效果要好。
微博平台上,有大V、广告代理机构、广告主、粉丝,每一方在其中的利益都是错综复杂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生态。
四、资产价值
有些生物体,有涌现现象。所谓涌现,就是用户结构化并形成系统后,系统整体会呈现出单个用户所不具备的功能。类似蚁群与蜂群。
当用户集群化,由量变到质变之后,用户就变成了企业的资产,从而涌现出完全不同的资产价值。此时,单个用户力量大大减弱,商家影响力大大增强。
商家不仅对行业有巨大影响力,对消费者生活场景和心智记忆等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于是,场景型、认知型、品牌型三类用户就大量出现。
1、场景型用户。传统商业中,商家关注的更多是市场份额,现在有互联网工具,商家更关注场景份额。
场景份额是把卖产品变成卖生活方式,或者把卖产品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中去。用户在某种生活场景中,经常能接触或联想到某一品牌。所以,场景份额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大于市场份额。
场景型用户,是在某一场景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诱导或者记忆唤醒,使用户能够联想到某一品牌,从而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挂起勾来。
2、认知型用户。传统商业中,我们只在意销售额。其实不然,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用户信息和数据是比销售额更重要的资产。
通过对用户信息和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商家大概知道用户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和决策路径。
通过管理用户认知,商家就可以实施流量拦截和决策引导。这一类用户就叫认知型用户。
3、品牌型用户。品牌型用户,主要体现在两个“权”上:
品牌定价权。品牌忠诚用户是直接冲着品牌来的,品牌调整价格,这些用户也不会离开。而且在同等价格情况之下,用户更愿意来多次来购买。
品类定价权。在行业具有垄断地位或者取得某个品类权威地位的产品,拥有对整个品类的定价权。它涨价大家才可以涨;它降价,大家也要跟着降。
五、案例概要解析
我们在服务客户的时候,发现用户价值普遍有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今天讲3个真实案例(因涉及商业机密,我们只能概要分析,并隐去客户单位名称等相关信息)。
1、有一个零售商家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的入店流量中,品牌型流量超过20%,而品类型流量约20%。增长乏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这个商家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它的品类还不为消费者熟知。
在用户价值管理上:拥有品牌型用户(产品质量不错,有较好的复购率);认知型用户少(这个品牌不好记忆,不易传播,也没有专门设计用户体验,导致产品好却没有相应的口碑);行业型用户也少(行业地位还不为大众所接受,失去了一部分行业搜索的需求对接机会)。
2、有一个零售商家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的入店流量中,品类型流量超过50%,品牌型流量超过10%。增长乏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说明这个商家已经成为品类权威,在搜索品类里面占比非常大。拥有部分忠诚用户,复购率相对较高。
在用户价值管理上:行业型用户和品牌型用户已经做得非常充分。但是,行业型用户的需求入口太窄,品类太小,导致需求总量不够大,不够深;场景型用户和认知型用户都做得比较差,离年轻人生活方式太远。
3、有一个零售商家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的入店流量中,在本地品牌型流量超过30%,品类型流量低于10%。本地加盟商活得不错,外地加盟商经营状况极差。这是什么原因呢?
说明这个商家是本地特色商品,在本地有品牌故事和消费者情感。
在用户价值管理上:非常受地域限制。外地用户不认可它的品类(这个商家在本地以某种工艺制作食品著称,但是在外地这种工艺也经常使用,没有顺应外地用户认知)。
所以,场景型用户、认知型用户就严重缺乏,导致在外地的品牌营销投入大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把问题定义清楚,就意味着解决了一半。显然,我们把用户价值管理吃透了,就更容易找到增长障碍所在,更容易定义障碍的性质与内容,更容易找到增长路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业绩增长。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