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消费变迁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周期与日本1975-1980年代相似
1、相同背景
(1)中国人均GDP和GDP增速处于日本1975-1980年的水平,属于经济的换挡期;
(2)中国消费率在2010年见底后近几年有所回升,而日本消费率在1970年见底后开始回升;
(3)此时日本正往电子、汽车、机械设备及零件等产业转移,而中国则是在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方向转移;
(4)1971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贸易顺差消失后逐渐对日本施压,日本美国在1970-1990年间持续维持贸易战的紧张关系, 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推动日美贸易摩擦达到高位,日本企业不断向海外投资设厂规避汇率风险和贸易摩擦;中国目前同样面临与美国紧张的贸易关系中,预期会维持相对长的一段时间,率先参与全球产业供应链的公司,诸如福耀玻璃、敏实集团、梦百合等纷纷在海外建厂。
2、不同背景
(1)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日本1995年左右更相近,较日本更早迈入人口老龄化趋势,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支撑,这一趋势难逆转但进程会相对缓慢;
(2)中国基尼系数较日本高,同时由于人口数量庞大的原因,导致一二线城市和低线城市以及乡镇农村间的消费水平差异较大,消费分层现象明显;
(3)日本在此时已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而中国目前城市化率不到60%,还有提升空间。
结论:尽管面临着内部转型和外贸的紧张形式,但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潜在的城市化空间,具备强大的消费潜力,消费率的不断提升以及不同城市群体间消费理念的不同,会促使中国消费分层,日本第二、第三、第四时代的特征同时出现在中国社会。从行业结构变迁来看,住房、交通通信、保健医疗、娱乐等消费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二)中国经济发展周期与美国1970年代末期相似
1、相同背景
(1)中国目前人均GDP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1970年代末期的美国相当;
(2)美国加速将钢铁、造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同时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发展以微电子为主的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国则是开启一带一路对外输出基础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创新,鼓励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
(3)美国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长期的贸易顺差消失,进而开启与日本的贸易战,近期则是与中国开启贸易战。
2、不同背景
(1)美国在1970年代末期名义GDP维持10%左右的增长,但实际GDP只维持低个位数增长,这是由于当时面临石油危机,美国步入经济滞涨期,失业率及通货膨胀率高启,当前中国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并没出现滞涨的情形;
(2)美国在1970年代末期由于生育率和移民政策的支持,人口维持相对良好的增长,而当前的中国较该时期的美国出生率低一个层级;
(3)美国在1970年代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而中国目前城市化率不到60%,还有提升空间。
结论: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1970年代末期的美国较为契合,但发展阶段也是同时具备大众消费和品质化消费特征,预期未来理性消费将逐渐成为主流。从行业结构变迁来看,服务性消费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高,医疗保健、休闲娱乐、金融服务等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三)中日美综合比照,中国与日本发展路径更接近
综合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日本的发展路径更为接近,但是对比日本和美国的消费理念变化和行业结构变迁,消费分层是必然,未来中国将呈现出个性化、理性化、品质化消费理念共存的情形,同时从物质消费渐渐转移向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行业是未来消费的主要方向。(来源:君茂资本)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公司|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城乡文旅规划|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