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有人在消费:锁定“世代财富”人群
既然中国仍处于第三消费社会的消费升级中,不同消费人群开始分化,那么不同人群各处于何种阶段?哪些世代人群对应的消费细分品类之后更有活力?
消费的背后是需求,需求取决于主观的“效用”或心理特征和客观的收入或财富。从收入角度看,未来几年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或是既定的事实,存量经济时代下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的分化也在加剧。2018年中等偏上户收入增速5.57%,中等偏下户收入增速为3.74%,且均低于收入中位数增速的8.6%。在此背景下,最大的消费潜力人群还在于“有钱人”。
1、“黄金二十年”的中国特殊发展历程造就的“富裕世代”在变老
对于“有钱人群”来说,由于其财产性收益往往高于工资性收益,因此,其背后累积的财富或是决定消费特征的主要变量。近年来,在各个银行发布的《高净值人群报告》中,有一个被市场忽视的有趣的现象——“高净值人群不断变老”:从建设银行的私人报告来看,与2012年相比,2018年高净值客户主要年龄中枢已经从45岁变为了55岁。按照一般经济学规律,不同年龄段的财富积累主要与各人生阶段收支特征所决定,一般国际规律来说,家庭财富与消费高峰一般会稳定在家庭抚养人的46 岁左右,也就是说按照一个人的发展,应该在46岁达到一生中财富积累峰值。而过去十年,我国“高净值人群不断变老”显然与上述特征不符。
“黄金二十年”的中国特殊发展历程造就了1965-75年间出生的“富裕的世代”。我们认为,上述现象正是我们前文所说的,与日本相比,更加“陡峭”的发展与财富积累阶段的体现。纵观1978年以来居民的财富累积过程,我们认为,1992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2001年加入WTO后,以外贸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制造业红利;同时,住房商品化改革也为财富积累创造了房地产投资红利。假设能够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能够在劳动能力最为强盛的20-30岁,在中国很多行业从无到有的90年代市场化改革大潮中赚取第一桶金,同时,在加入WTO与房地产市场化共振的“黄金二十年”中实现财富与资本的快速增值,那么这一世代人群中的精英们所积累的财富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这也是托马斯·皮凯蒂在《中国资本积累、私有财产与不平等的增长:1978—2015》中的数据所反映的:从1978-2015年中国私有财产的增长情况来看,房地产、公司股权是财富累积最快的资产。1978 年中国50%的住房存量属于私人所有,但2014年之一比例提高至95%。且私人财富的快速累积对应阶段为:1978-1995年的国内资本;1995-2015年的房地产资产及公司股权。
从年龄层次上看,这一享受红利且财富快速积累的富裕世代,其目前对应的年龄层次应该至少为45岁以上,也就是大约1965-1975年左右出生的人群。这与建设银行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2019》报告显示出的,近半数高净值客户已经迈过了50岁的门槛,40-59岁的高净值人群占比66%相符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虑到中国生育率曲线,1965-1975年左右出生的人群,恰逢1961年“三年灾害”结束后,当时经济好转后的补偿性生育叠加鼓励生育的政策,造成了年平均出生人口2758.6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大的“婴儿潮”。也就是说,65-75后人群中的精英,不仅因90年代“市场化改革红利”,2000年代“入市红利”及“地产红利”,人均财富积累高于其他世代;且由于“婴儿潮”,富裕人数也或是最多的“世代”。不可复制的“天时地利”使得这一“富裕世代”在高净值人群占比最高且其他世代难以超越,而伴随这代人年龄不断增大,我国高净值人群的年龄中枢自然也不断上升。
责任编辑:旅游策划公司|农业策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乡村旅游策划公司|企业咨询策划|品牌策划公司|企业咨询公司|家族管理办公室|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报告|养生养老策划公司|项目策划公司|规划设计公司